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用前韵成二首一以谢宪使和章一以述怀 其二

标题包含
用前韵成二首一以谢宪使和章一以述怀 其二
老去重阳又再临,等闲驹隙度光阴。 虚名何苦劳方寸,直道焉能枉尺寻。 夜雨梧桐惊客梦,秋风鲈鲙动归心。 诏恩若许休官去,笑指山林远更深。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蔡戡(1168年-1236年),字定夫,号节斋,福建路建州府建阳县人。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是南宋中叶的重要政治人物。 蔡戡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年),...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随着年纪增长,重阳节又一次来临,时间就这样在不知不觉间流逝。 何必为了虚名而让自己劳心劳力,坚持走正道才是关键。 夜里细雨打在梧桐上,让我惊醒,秋风中的鲈鱼美食,唤起了我的思乡之心。 如果皇帝同意我辞官回乡,我将高兴地指向那山清水秀的地方。
去完善
释义
1. 老去:年龄逐渐增大的意思。 2. 重阳: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一天有登高赏菊的习俗。 3. 再临:再次来临的意思。 4. 等闲:轻易,随便的意思。 5. 驹隙:形容时间过得很快,如同马驹穿过裂缝一样短暂。 6. 方寸:这里指人的心。 7. 直道:正直的道路,比喻为人正直。 8. 焉能:怎能,表示反问语气。 9. 枉尺寻:弯曲长度为一寻的直木,即枉尺直寻这个成语,喻指牺牲原则来谋取小利。 10. 夜雨梧桐:借秋雨拍打梧桐树的场景表达作者的孤独之感。 11. 客梦:漂泊他乡者的梦境。 12. 秋风鲈鲙:借秋天的鲈鱼引发思乡之情。 13. 诏恩:皇帝的恩典或诏书。 14. 若许:如允许,如果同意。 15. 休官去:辞去官职离去。 16. 山林远更深:描绘诗人向往的山林美景。
去完善
赏析
本诗为《用前韵成二首一以谢宪使和章一以述怀 其二》,作者是南宋时期的蔡戡。“老”字点明诗人已步入老年阶段,这是一个逐渐走向人生边缘的过程。在重阳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诗人再次感受到时光飞逝的无奈。“等闲驹隙度光阴”意味着时间在不知不觉间流逝,就像马儿奔腾而过,不留痕迹。这种对岁月的感慨并非悲观,而是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生的坦然接受。 接下来,诗人提到“虚名何苦劳方寸,直道焉能枉尺寻。”这表达了他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追求名誉和权势并无意义,正直为人、按原则行事才是正途。这里展示出诗人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 “夜雨梧桐惊客梦,秋风鲈鲙动归心。”这两句描绘了秋天的景致,风雨中的梧桐让人感受到秋天肃杀的氛围,而美味的鲈鱼则引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秋风鲈鲙”是一个古老的诗歌意象,意指思念家乡的心情。 最后两句“诏恩若许休官去,笑指山林远更深。”表现了诗人乐观的生活态度:如果能因为皇帝的恩典退休,他会高兴地指着远方的山林,表示愿意在那里度过余生。这句话传达出诗人对于安逸退休生活的向往。整首诗既有对时光的感慨,又有对生活和人生的独特理解,体现了诗人的智慧和通达。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用前韵成二首一以谢宪使和章一以述怀 其二》是南宋诗人蔡戡所作。这首古诗创作于公元1209年前后,正值宋金对峙时期。 当时南宋朝廷偏安江南,虽然表面上保持着一定的政治稳定,但实际上内外交困。在外部,南宋面临着金国的军事压力;在内部,朝廷内部党争不断,民生问题严重。而蔡戡作为南宋官员,对此深感忧虑。 蔡戡曾任江西、湖南、湖北诸路提点刑狱公事,对地方情况有深入了解。他深知百姓疾苦,主张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然而在现实政治环境中,他的许多建议并未得到采纳,这使他感到无奈与痛心。 在《用前韵成二首一以谢宪使和章一以述怀 其二》这首诗中,蔡戡通过描绘田园风光和民间生活场景,表达了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同时,他也表达了对自己人生际遇的感慨以及对时局的忧虑。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