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利漕刘忱明复见性堂

标题包含
利漕刘忱明复见性堂
鉴蚀磨即明,水浑澄斯清。 杂然外滑销,道在虚中生。 达哉彭城公,养心浩无营。 一觉自复本,妙用皆随成。 性通儒佛间,大抵寂与诚。 云见非见故,执见流为情。 名堂虽取相,证实不证名。 文书每丛委,宾客兹逢迎。 二谛本无碍,安知堂虚盈。 优游寄真赏,接引开群盲。 登堂一开豁,洒然尘劳轻。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冯山,字允升,号双溪,南宋末年人。他是南宋末年的著名文人,以诗名世,与陆游、杨万里等大家齐名。 冯山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尤擅诗词歌赋。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磨砺使物体更加明亮,水的浑浊和清澈可以相互转化。 外在的诱惑纷纷扰扰,真正的道理总是在淡泊与宁静中体现。彭城公的品质真是让人叹服,他的心境浩渺宽广,无所忧虑。他始终保持自我,所有的妙用都随心而发。 他的性格融合了儒家和佛家的精华,大体上是沉静和真诚。他强调要以平常心看待事物,避免执着于表面现象而产生偏见。虽然堂名具有特定的含义,但最重要的是揭示真实的道理而不是过分追求形式化的东西。 他的文件总是纷繁复杂,他的客人络绎不绝。但是这两者并无冲突,因为他内心的真实世界是开阔的。这两个世界的规则并不互相阻碍,因此也无法判断堂内究竟是实是虚。他以轻松的态度来欣赏事物的真相,引导和启发那些尚未理解的人。 一旦你进入他的堂室,你就会感到豁然开朗,心中的烦恼也随着这个空间被洗涤一空。
去完善
释义
【鉴蚀磨即明】: 把镜子上的污点擦掉就明亮了。这里比喻人应该去掉自身的缺点,就能显现出内心的光明。 【水浑澄斯清】: 浑浊的水澄清之后就会变清澈。比喻事物在经过一段时间后会显露真相。 【杂然外滑销】: 各种外在的诱惑都会逐渐消失。 【道在虚中生】: 道存在于虚无之中,意味着真正的道理是难以用言语表达的。 【达哉彭城公】: 彭城公是一个地位很高的人,这里说他通达事理。 【一觉自复本】: 经过一次觉醒,人就可以恢复自己的本来面目。 【妙用皆随成】: 掌握真谛的人能够随意运用智慧去解决问题。 【性通儒佛间】: 他的性格融合了儒家、佛家的优点。 【大抵寂与诚】: 大致上可以概括为内心寂静和真诚待人。 【云见非见故】: 看到云但并不真的看见它,因为云不是永恒存在的。 【执见流为情】: 固执己见会使人变得感情用事。 【名堂虽取相】: 这个讲堂虽然只是为了取个名字。 【证实不证名】: 重要的是要证明它的真实性,而不是为了出名。 【文书每丛委】: 这里的文书堆满了房间。 【宾客兹逢迎】: 这里有众多宾客来来往往。 【二谛本无碍】: 真谛和俗谛并无矛盾冲突。 【安知堂虚盈】: 怎么知道这个讲堂是否空虚或充满呢? 【优游寄真赏】: 轻松自在地寄托真实的欣赏。 【接引开群盲】: 引导大家走出迷茫。 【登堂一开豁】: 一进入讲堂就觉得豁然开朗。 【洒然尘劳轻】: 顿时觉得尘世的烦恼都减轻了许多。
去完善
赏析
《利漕刘忱明复见性堂》这首诗词作品通过对彭城公正直无私、不计名利品质的赞美,传达了诗人对于超越世俗纷扰、达到心灵深处的解脱之境的追求。诗中强调了在无欲无求的心境下,各种纷扰和执着都会渐渐消解,正如“杂然外滑销,道在虚中生”一句所描述的。同时,诗人借“一觉自复本,妙用皆随成”表达了对生活的通透领悟,即在顺应自然、遵循内心之真的前提下,生活中的美好时刻会自然而然地发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利漕刘忱明复见性堂》是宋代诗人冯山的一首五言律诗,作于宋仁宗至和年间(1054年)。 在创作此诗时,正值北宋中期,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同时,佛教在社会上仍有很大的影响力,许多士人修习禅理,追求心灵的安宁。冯山本人也是一位信奉禅宗的文人,他曾在利漕任官职,结识了刘忱等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探讨佛学真理。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与朋友刘忱在佛学修行上的共鸣,以及他们对于回归内心本性的向往。诗歌中的“见性”一词源于禅宗,意指直观地认识自己的真实本性,从而达到顿悟成佛的境界。通过描绘刘忱在复见性堂的情景,诗人暗示了他们在这个时期的共同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禅修的重视和尊重。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