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校官碑

标题包含
校官碑
风摧雨剥校官碑,集古先生竟不知。 同是光和千岁刻,未容苦县独称奇。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狂风暴雨侵蚀了校舍的石碑,通晓古籍的老师也难以辨识其内容。尽管它曾是千年前的光和年代所刻,可如今已经不再如昔,也不该让它的故事独自留存。
去完善
释义
1. "校官碑":指东汉时期的"曹全碑",又称"曹景完碑"或"万岁碑",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南。 2. "光和":为东汉灵帝的年号,该碑立于光和三年(公元180年)。 3. "集古先生":指唐朝学者刘禹锡,他在《陋室铭》中自称"集古山人"。 4. "苦县":古代县名,位于今河南省鹿邑县一带,存有汉代"草隶秦隶碑",上有草书及秦隶两种书体。
去完善
赏析
《校官碑》是明代诗人曾极的作品。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校官碑”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历史的感悟和对艺术的独到见解。 首先,诗人用“风摧雨剥校官碑”来形容碑石的破旧状态,形象地展示了时光的流逝和不朽的艺术作品所面临的自然侵蚀。这种“风摧雨剥”的景象,既让人感叹岁月的无情,也表现了艺术作品在岁月长河中的坚韧。 接下来,诗人提到“集古先生竟不知”,这里的“集古先生”是指当时一位著名的书法家、金石学家黄易,他以收藏和研究古代石刻闻名于世。诗人通过黄易的不知晓,表达了艺术品的价值并不完全取决于它的名声或艺术家的地位,而是源于其自身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然后,诗人指出,虽然这块校官碑已经遭受了风雨侵蚀,但它与东汉时期的著名石刻“苦县崖刻”有着相似的历史背景和艺术风格,因此不应低估其价值。这里,诗人强调了每一件艺术品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不应该简单地以名气来衡量。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校官碑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历史和艺术的独到见解,以及对艺术品价值的深刻理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校官碑》是南宋诗人曾极的一首描绘战争场面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275年,即南宋末年,正值蒙古帝国对南宋发动大规模侵略的时期。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诗人以极其强烈的忧国忧民之心,通过赞美勇敢的将士,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和对敌人的愤慨。 在诗人的生活中,他是一位有志向、有抱负的知识分子,时刻关注国家命运。然而在当时的南宋朝廷,奸臣当道,政治腐败,导致国家陷入危亡境地。这使诗人深感痛心,他渴望能够为国家出一份力,却无力回天。因此,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校官英勇事迹的赞美,表达了对自己无法上战场杀敌的无奈之情。 总的来说,《校官碑》的创作背景是南宋末年的战乱时期,诗人曾极身处其中,亲身经历了国家的动荡和民众的苦难。在这种背景下,他以深沉的情感和高超的艺术手法,创作出这首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的诗篇,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