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舂陵作
杖策行行访楚囚,也胜流落峤南州。
鬓丝半是吴蚕吐,襟血全因蜀鸟流。
径窄不妨随茧栗,路长那更听钩辀。
家山千里云千叠,十口生离两地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握着手杖行走探访被囚禁的朋友,也比在遥远的南方要好得多。
头发花白多半是被老蚕啃咬过,衣襟上的血迹都是蜀地的鸟儿留下的。
狭窄的小路上到处都是茧和栗子,漫长的道路让人听到鸟儿的鸣叫。
家山在千里之外,如千层云彩,十口人分离在两地上,满是忧愁。
去完善
释义
1. 杖策:拄着手杖。杖,手杖;策,古代马鞭的末端。
2. 楚囚:指被俘到南方的人。这里喻指被迫离开故乡的人在异地流浪。
3. 峤南州:指位于五岭以南的地区,即今天的广东、广西一带。
4. 鬓丝:指头发。这里以蚕丝比喻头发,表示头发已经花白。
5. 吴蚕:吴地出产的蚕。这里指代蚕。
6. 襟血:衣襟上的血迹。这里是诗人用衣襟擦拭眼泪的比喻。
7. 蜀鸟:指蜀地的鸟类,这里指杜鹃鸟。相传杜鹃鸟的叫声让人悲伤,故有“杜鹃啼血”之说。
8. 茧栗:形容道路狭窄,只能容纳一个人通过。
9. 钩辀:形容鸟叫的声音。这里指路上的鸟儿在鸣叫。
10. 家山:家乡的山。这里指诗人思念的故乡。
11. 千里云千叠:形容距离之远,如同天上的云层层叠叠。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所经历的辗转流离之苦和思乡之情。诗人以“杖策行行访楚囚”开篇,描绘出自己跋涉在艰难旅途中寻找知音的形象,表达了诗人身处困境却坚守信念的坚韧品质。接着,“鬓丝半是吴蚕吐,襟血全因蜀鸟流”将离别故乡时的眷恋之情与背井离乡的哀伤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彰显了诗人深沉的家国情怀。
“径窄不妨随茧栗,路长那更听钩辀”中,“茧栗”指的是茧栗马,这是一种耐走的马匹;“钩辀”是一种形容声音的词,这里用来形容路途中听到的各种声音。这两句表现了诗人虽然道路崎岖漫长,依然坚持不懈地前进的精神风貌。
最后,“家山千里云千叠,十口生离两地愁”描绘了诗人的家乡远在千里之外,云雾笼罩,与家人分离的两地都充满了忧愁。这既展现了诗人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又突出了乱世中民生多艰的现实。整首诗情感真挚,情景交融,给人以深刻的共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往舂陵作》是南宋诗人曾极创作的一首描绘自己南迁过程中的生活场景和心境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南渡初期,即宋高宗建炎年间(1127-1130年)。
这一时期,由于金兵南侵,北宋灭亡,南宋建立,战乱频繁,民生凋敝。曾极作为一位文人,在历史的动荡中感受到了时代的苦难,他被迫离开故乡中原地区,踏上了南迁之路。
在这个过程中,曾极亲身经历了沿途的风土人情,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生活的困苦。他在诗中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这种情感在他的诗歌中表现得尤为深刻,使得这首《往舂陵作》成为了南宋初期南渡文人的心声写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