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兴寺
晋至昌明祚已终,谶文犹有两昏童。
桓玄偷得宫中玺,却属新河伐荻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晋朝的昌明时期,统治已经结束,但是仍有两个年幼的孩子隐藏着预言的天命。此时桓玄篡夺了皇位,但实际上这是为新河地区的伐荻翁准备的。
去完善
释义
晋至昌明:"昌明"这里指的是东晋孝武帝司马曜的年号(362-396年)。全句指从东晋时期开始。
谶文:预言吉凶得失的文字或图像。
两昏童:暗指宋武帝刘裕和他的儿子宋少帝刘义符。
桓玄:东晋权臣,后篡位建立桓楚政权。
偷得宫中玺:指桓玄篡位,窃据了皇帝的位置。
新河:此处指宋朝的创始人赵匡胤。赵匡胤原为后周世宗柴荣部将,被任命为节度使,掌握兵权。后于公元960年,借“陈桥兵变”建立了北宋王朝。
伐荻翁:本指割草的老人,这里借指赵匡胤。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历史变迁的诗歌。诗人以晋朝的历史为背景,描绘了从昌盛到衰亡的过程。"昌明祚已终"一句,表明了晋朝的繁荣已经走到了尽头,暗示着历史的必然规律。而"两昏童"则是对当时政治腐败、权力斗争的讽刺,暗示了这些昏庸之人无法拯救国家。
"桓玄偷得宫中玺"这一句,讲述了桓玄篡位的故事。他以篡位的方式窃取了皇帝的权柄,但却无法维持国家的稳定。最后"却属新河伐荻翁"一句,则是说新的统治者并没有改变这个局面,国家依然处于混乱之中。这首诗通过描述晋朝的历史,揭示了朝代更替的必然性和不可逆转性,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现实的不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宋兴寺》是南宋著名诗人曾极的作品。这首诗歌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晚期(公元1127年-1279年),这是一个政权更迭、社会动荡的历史时期。当时,金国入侵中原,北宋灭亡,南宋建立。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一隅,社会经济和文化得以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然而,北方疆土丧失,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依然尖锐。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曾极作为一名文人,他的人生际遇也颇不平凡。他曾积极参与抗金斗争,但因南宋政府的妥协政策而壮志难酬。后来,他游历四方,结交名士,致力于文学创作。他的诗作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表达了抗击外侮、复兴故国的愿望。
在《宋兴寺》这首诗中,曾极通过对寺庙的描绘,表达了他对历史兴衰的思考。他以宋兴寺的兴衰为例,反映了国家民族的沧桑变迁。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南宋朝廷的不满,认为应该奋发图强,收复失地,振兴国家。这首诗充分展现了诗人深沉的历史意识和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