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井
寒泉玉甃没春芜,石染胭脂润不枯。
杏怨桃羞娇欲堕,犹将红泪洒黄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清凉的泉水和玉石砌成的井台被春天里的青草覆盖,石头也被染上了一层红色的颜料且保持湿润。杏花和桃花在羞愧之中如同娇柔的少女般即将凋落,它们的红色花瓣如同眼泪一般落在地上。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寒泉玉甃(zhòu):指寒冷的泉水从玉石砌成的井口流出。甃,井壁。
2. 春芜:春天的杂草。
3. 石染胭脂:这里指的是石头被红色染料染色。
4. 杏怨桃羞:比喻春天里杏花和桃花的艳丽,让人们自愧不如。
5. 娇欲堕:形容花朵美丽娇嫩,仿佛快要凋谢的样子。
6. 黄奴:对泥土的贬称。
去完善
赏析
《胭脂井》这首诗描绘了春日里,荒废的胭脂井旁的景象。诗人通过描述井边杂草丛生、石面沾染胭脂痕迹以及周围盛开的杏花和桃花等元素,营造了一种哀愁而美丽的氛围。"杏怨桃羞娇欲堕,犹将红泪洒黄奴"这两句更是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了杏花和桃花以人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消逝及昔日繁荣的怀念之情。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感伤色彩,凸显了诗人对于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胭脂井》是南宋诗人曾极的一首咏史诗。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末年,当时金兵南侵,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诗人通过对胭脂井的描绘,表达了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不思进取的愤懑之情。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曾极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时期。他原本是一位胸怀壮志的热血青年,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的理想并未实现。在这一时期,他目睹了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以及金兵的肆意侵略,心中充满了悲愤和无奈。
与此同时,南宋末年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金兵屡次南侵,南宋朝廷被迫迁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许多有识之士纷纷呼吁抵抗外侮,振兴国家。然而,南宋朝廷却沉迷于享乐,对金兵的侵略采取了妥协退让的态度。这种强烈的对比让曾极深感痛心疾首,从而创作了这首《胭脂井》。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