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官山
城破辕门宴赏频,伶伦执乐泪横巾。
骈头就戮缘家国,愧死南归结绶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城市被攻陷,战败者们在军营里频繁举办宴会,音乐师们演奏着悲伤的音乐,泪水沾湿了他们的衣领。那些并列的头颅(即被杀的战败者)之所以死去,是因为他们要为国家和家族而战。这让那些在南方逃难、仍然领着官职的人感到羞愧。
去完善
释义
【词句注释】
1. 辕门:古时候行军扎营时,以车为藩,车上竖起两竿,作为营门,称为辕门。也指军营之门或指官署。此处指城门。
2. 伶伦:古代乐官的通称,这里指乐官山的音乐家们。
3. 横巾:古代服饰的一种,一般用于儒生等读书人的着装。
4. 骈头:并列在一起。此处指被俘者的头颅。
5. 就戮:被杀害。
6. 南结绶:形容身份低微的士人。绶带是古代官员佩戴的丝带,用以显示级别地位。南结绶寓意着这些人的身份地位不如那些英勇抵抗敌寇的人。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乐官山”为题,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事件的感慨和反思。诗中描述了城破之后,统治者仍在宴乐的场景,以及音乐家们在演奏时泪流满面的情景。接下来,诗人提到那些因忠诚于国家而遭到杀害的人,他们的头颅并排在一起,这让人感到无比的痛心。最后,诗人表达了对那些在国家灭亡后仍不肯投降的人的敬佩之情。这首诗通过对乐官山的描绘,揭示了战争的无情和人性的光辉,使人们对历史有更深的思考和感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乐官山》是宋代诗人曾极创作的一首描绘山水风光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北宋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文化繁荣时期,诗歌创作非常活跃。
在这个时期,曾极作为一名文人,他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悟都反映在他的诗歌作品中。他曾担任过地方官员,对民间疾苦有深刻的了解,这使得他的诗歌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此外,他还擅长描绘山水风光,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在《乐官山》这首诗中,曾极以乐官山为背景,通过对山水的描绘,表达了他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生活的热爱。诗中的“乐官山”位于当时的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附近,是一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名山。曾极通过对乐官山的描绘,表达了对家乡的眷恋和对故乡风光的赞美。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还包括当时的社会环境。北宋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有所改变。在这样的背景下,诗歌创作成为一种表达情感、抒发胸臆的方式,许多文人都投身于诗歌创作,从而丰富了宋代的诗歌文化。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