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黄天荡

标题包含
黄天荡
受金纵敌将何知,曹沬功名失此时。 雁足不来貔虎散,沙头蚌鹬谩相持。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金子已失去,敌人将如何知道,曹沫的功名在此时丧失。 雁足不回来,貔貅和老虎就散去,沙滩上的蚌和鹬相互争斗,毫无意义。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曾极:字立夫,南宋诗人,出身贫寒,曾担任广州司户参军。他的诗多揭露现实黑暗,表达忧国忧民之情。 2. 黄天荡: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是南宋时期长江下游的一个重要水域,这里发生过著名的黄天荡之战,南宋军民在此击败金兵。 3. 受金纵敌:指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宋朝派遣使者向金朝献纳岁币(即每年向金朝进贡的银两和绢匹),换取暂时的和平。但金朝背信弃义,趁机南下进攻宋军。 4. 曹沬功名:此处用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曹沬的故事比喻抗金的将领未能建立功勋。曹沬是鲁庄公的大臣,曾在柯地会盟中用剑挟持齐桓公,迫使齐国归还侵占的鲁国土地。 5. 雁足:指古代书信传递的方式,因雁足传书而得名。这里表示消息不通,喻指金兵来袭的情报没有及时传递。 6. 貔虎:貔貅与虎的并称,比喻勇猛的将士。这里形容勇猛的金兵。 7. 沙头蚌鹬:成语“蚌鹬相争”的寓意,指双方争斗的结果可能导致共同灭亡。这里暗示宋金双方如果继续对抗,可能两败俱伤。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局势的忧虑和对英雄事迹的敬仰之情。首先,“受金纵敌将何知”描绘了国家在面临外敌侵略时,朝廷内部某些官员为了个人利益而妥协退让的情况。接下来,“曹沬功名失此时”暗示了在这样的背景下,英勇抗敌的英雄豪杰如曹沬一般的事迹往往被忽视和埋没。 “雁足不来貔虎散,沙头蚌鹬谩相持”则形象地描绘了战局紧张的情境。“雁足不来”意味着信使无法传递信息,战事陷入胶着状态;“貔虎散”则反映了敌人如同猛兽般四处分散,形成威胁。面对这样的局面,双方犹如“沙头蚌鹬谩相持”一样,虽暂时僵持不下,但终究无法避免冲突和决战。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黄天荡》是南宋诗人曾极创作的一首描绘黄天荡战斗场景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206年,正值南宋时期,北方金国势力强大,对南宋形成极大压力。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曾极刚刚经历了人生的巨大变故。他在金国入侵时失去了家乡,辗转流离至南宋。这段人生经历使他对国家的安危和百姓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此时他正寓居在浙江杭州,心情沉痛而愤懑。 在曾极生活的时代,南宋与金国之间的战争不断。当时南宋朝廷偏安江南,社会矛盾尖锐,民不聊生。在这样的背景下,曾极通过对黄天荡战场的描述,表达了其对国家的忧虑和对百姓生活的同情。他用激昂的诗句号召人们团结起来,抵抗外侮,保卫家园。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