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挽蔡西山先生

标题包含
挽蔡西山先生
天子中年后,名家信有初。 身罹钩党祸,学稿启蒙书。 木直宜先伐,兰芳竟自锄。 首阳千驷马,后世定何如。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皇帝到了中年时,名家的信任就开始有了变化。他们遭受了党派之争的灾祸,教育作品却依旧是启蒙读物。正直的人往往被率先攻击,而品德高洁的人最后也会被除掉。那些首阳山上的圣人们,就算拥有千匹骏马,后代之人对他们的评价又会如何呢?
去完善
释义
1. 钩党:指因政治观点或思想观念相同而结合在一起的政治团体。这里指与当政者意见不合的知识分子群体。 2. 学稿:指学术著作或研究文章。 3. 启蒙书:指对青少年进行启蒙教育的书籍。 4. 首阳:指的是山名,在今山西省永济市南。这里可以理解为作者将自己比喻为伯夷、叔齐,象征自己的高洁情操和坚定立场。
去完善
赏析
《挽蔡西山先生》是一首悼念诗人蔡西山先生的挽诗。这首诗通过赞美蔡西山先生的才华、品德和坚定的信念,表达了对他的深切怀念之情。 首联“天子中年后,名家信有初”,以天子和名家的对比开篇,表达了蔡西山先生虽身处逆境,仍能坚守信念,保持高尚的品质。 颔联“身罹钩党祸,学稿启蒙书”,描述了蔡西山先生因受到政治迫害而遭受牢狱之灾,但他依然坚持学习和写作,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颈联“木直宜先伐,兰芳竟自锄”,以树木和兰花为喻,表达了蔡西山先生正直的品性和高洁的情操,同时也暗示了他因正直而遭陷害的悲剧命运。 尾联“首阳千驷马,后世定何如”,借用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表达了蔡西山先生坚贞不屈的精神和对后世的期许。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挽蔡西山先生》是南宋诗人曾极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用以悼念蔡西山先生的离世。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241年,正值南宋末年。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曾极作为南宋末年的文人,目睹了国家社会的种种困境,深感忧虑。他与蔡西山先生有着深厚的友谊和共同的爱国情怀。在蔡西山先生去世后,曾极悲痛不已,写下此诗表达对故友的怀念之情。 在这个特殊时期,南宋朝廷偏安一隅,对外妥协求和,对内则压制民间的反抗力量。曾极等知识分子对国家命运忧心忡忡,试图通过诗文来表达他们的忧虑和对理想的追求。然而,由于时代的限制和个人力量有限,他们无法改变历史的走向,只能在诗歌中寄托自己的哀思和感慨。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