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大茅君像

标题包含
大茅君像
面如赪玉碧矑寒,散发垂腰槲叶干。 不向大茅峰顶见,时人多作伏羲看。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她的面容如同红宝石般美丽,眼眸清澈明亮,长发披散至腰部,犹如干枯的槲树叶。如果不登上大茅山的顶峰去看她,人们可能会误以为她是传说中的伏羲女娲。
去完善
释义
《大茅君像》是明代诗人曾极创作的一首描绘大茅君形象的诗歌。这里是对该诗的注释: 1. 赪玉:指红玉般的皮肤,形容面色红润。 2. 碧矑:绿色的眼睛。 3. 散发:指披散的头发。 4. 槲叶干:指用槲树叶制成的衣带。 5. 大茅峰:位于中国江西省的一座山峰,相传为道教仙人茅盈修炼成仙的地方。 6. 伏羲:我国古代神话中的创世神和人文始祖。
去完善
赏析
赏析:这首《大茅君像》是南宋诗人曾极的一首描绘人物画像的诗。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形象,塑造了一位面容红润、眼神清冷、散发垂腰的仙人形象。诗人巧妙地运用“赪玉”、“碧矑”、“散发”、“槲叶”等词汇,赋予这位仙人体现其高贵气质的形象特征。同时,诗人以“不向大茅峰顶见,时人多作伏羲看”两句揭示了大茅君与远古神话人物伏羲之间的关联,表达了人们对于这位神仙的崇敬之情。整首诗构思巧妙,语言生动,体现了诗人对于人物的独到洞察和深刻理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大茅君像》是南宋诗人曾极的一首描绘大茅君神像的诗。这首诗创作于宋宁宗庆元年间(公元1195-1200年),这一时期正是南宋政权相对稳定,但北方金国侵扰不断的历史阶段。 在创作此诗时,曾极正身处南宋的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作为一个颇有才华的文人,他在仕途上并不得意,曾多次应试不第,但这并没有妨碍他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在他的诗歌作品中,往往能见到对民间生活的关切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在这一时期,南宋朝廷虽然内部矛盾重重,但与金国的战争却一直没有停息。曾极所在的临安城,作为南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时常受到战乱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曾极通过描绘大茅君神像,表达了对和平与安宁的渴望,同时也反映出当时人们对于超自然力量的信仰和期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