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升元阁铎

标题包含
升元阁铎
摩挲石柱藓痕斑,亡国如鸿去不还。 无复切云三百尺,祗传风铎在人间。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轻轻抚摸石柱上斑驳的青苔痕迹,曾经的辉煌就像大雁一去不复返。如今已不再有三百尺高的城墙,只能听到风中铃声在人间回荡。
去完善
释义
《升元阁铎》是明代诗人曾极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以下是注释: 1. 摩挲石柱藓痕斑:摩挲,抚摸;石柱,指升元阁的石柱;藓痕斑,指石柱上长满苔藓的痕迹。 2. 亡国如鸿去不还:亡国,指国家灭亡;如鸿,形容时间过得很快;去不还,指不再回来。 3. 无复切云三百尺:无复,不再;切云,与天相接;三百尺,形容高度很高。 4. 祗传风铎在人间:祗,只;传,流传;风铎,指悬挂在升元阁檐下的风铃。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升元阁铎》是南宋诗人曾极的作品。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升元阁的描绘,表达了国家灭亡的悲痛和对历史的感慨。 首句“摩挲石柱藓痕斑”,描绘了诗人抚摸着长满苔藓的石柱,表现出诗人对历史的怀念和哀愁。第二句“亡国如鸿去不还”,以鸿雁比喻国家的灭亡,表达了对故国的深切哀思。第三句“无复切云三百尺”,表现了昔日壮丽的升元阁已经破败不堪,不再有昔日的宏伟壮观。最后一句“祗传风铎在人间”,以风中铃铎的声音作为历史遗韵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对逝去历史的怀念和哀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升元阁铎》是南宋诗人曾极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公元1264年。当时正值南宋后期,金国灭亡后蒙古铁骑迅速崛起,对南宋构成严重威胁。在此背景下,曾极亲眼目睹了国家危亡和人民苦难,心情十分沉重。 在创作这首诗时,曾极刚刚步入中年,他一生都在南宋朝廷任职,因忠诚廉洁、勤政爱民而颇受百姓爱戴。然而,随着蒙古铁骑的逼近,南宋朝廷内部腐败无能,朝政日益混乱。面对国家的颓败和百姓的疾苦,曾极忧心如焚,遂以诗言志,抒发忧国忧民之情。 在这首诗中,曾极借“升元阁铎”这一意象,表达了南宋朝廷的衰落与国家的危机。同时,他还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揭示了人民生活的困苦和社会现实的矛盾。整首诗情感深沉,寓意深远,体现了曾极作为一个爱国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和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