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
智士旁观当局迷,沧浪钓叟出陈诗。
江头风怒掀渔屋,底事全家醉不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智者在旁观看局中之人感到困惑,而沧浪的钓鱼老人却能发表陈诗。江边的风吹起了渔屋,一家人喝得烂醉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去完善
释义
《渔父》:该诗选自《全宋诗》中收录的诗人曾极所创作的一首题为《渔父》的诗。
1. “智士旁观当局迷”:智慧的人从旁观察世事纷繁,局中人却陷入困惑迷茫。“智士”指智慧、有识见的人;“旁观”表示从旁边观察、不参与的意思;“当局迷”意为身处其中,看不清楚事态真相。
2. “沧浪钓叟出陈诗”:沧浪边的垂钓老人吟诵着古老的诗篇。“沧浪”指江水波涛翻滚的样子,这里借指江边或江河;“钓叟”指老渔民、垂钓者;“出陈诗”指的是吟唱古旧的诗歌。
3. “江头风怒掀渔屋”:江头风浪凶猛地击打着渔船上的小屋。“江头”指江水的源头处;“风怒”形容风力强大、狂风大作的状态;“掀渔屋”描述风吹动渔船上用以遮风挡雨的简易房屋。
4. “底事全家醉不知”:到底是什么事情让全家沉浸在醉酒之中而毫无知觉。“底事”是唐代俗语,意为什么事、何事;“全家”表示整个家庭;“醉不知”形容人饮酒过量,神志不清醒的状态。
去完善
赏析
《渔父》是南宋诗人曾极的一首描绘渔父生活的诗歌。这首诗通过对渔父的生活场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世事的清醒认识和对人生哲学的独到见解。
首句“智士旁观当局迷”,暗示了那些自以为聪明的人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人生和世事时,往往会陷入迷茫和困惑。而“沧浪钓叟出陈诗”则刻画了一位在江边垂钓的老者,他虽然身处江湖之中,却能够以超然的姿态看待世事,他的诗句充满了哲理和智慧。
接下来的两句“江头风怒掀渔屋,底事全家醉不知”,描述了江边的渔家在小屋中躲避狂风,但他们却在酒醉之中全然不觉,表现了渔民的质朴和纯真。这句也揭示了作者对于人生哲理的思考:尽管生活中有诸多困难和挑战,但只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就能过上平静安宁的生活。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渔父》是南宋诗人曾极创作的一首词,描写了一位渔父在江上垂钓的情景。这首词的创作时间是南宋时期,大约公元1127年至1279年之间。
在这个时期,曾极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中。南宋初期,金兵南下,攻陷汴京(今河南开封),北宋灭亡。随后,宋高宗赵构在江南建立南宋政权,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然而,南宋一直面临北方金国的军事压力,局势岌岌可危。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曾极作为一位文人,对国家的命运充满了忧虑。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字,表达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之情。《渔父》一词正是他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他对民间疾苦的关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