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摄山

标题包含
摄山
一丈唐碑今露立,十寻梵塔已低摧。 层层石佛云闲出,坐阅齐梁成劫灰。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原文: 一丈唐碑今露立,十寻梵塔已低摧。 层层石佛云闲出,坐阅齐梁成劫灰。 译文: 一座唐代的石碑如今依然屹立不倒,但那高耸的寺庙却已衰败不堪。在云端漫步的石佛像目睹了这一切,静静地见证了齐梁时代的辉煌终成过往。
去完善
释义
1. 摄山:现位于南京市栖霞区北部,原名摄山,后因“栖霞”一词有诗意,故改为栖霞山。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以红叶著称,也是南朝时期重要的佛教中心。 2. 一丈唐碑:指的是《摄山栖霞寺明征君碑》,高约三米,宽约一米,为唐朝书法家李邕所写,是南京栖霞山的代表性景点之一。 3. 十寻梵塔:指的是栖霞山内的舍利塔,高约45米,始建于隋朝,后来被摧毁。 4. 层层石佛:指的是栖霞山的千佛岩,有一百多座佛像。 5. 云闲出:形象描绘了千佛岩若隐若现的景象。 6. 坐阅齐梁:齐梁指齐国和梁国,分别是东晋之后出现在南方的两个朝代,前后相接,历时约一个世纪。此处意指栖霞山历经沧桑,见证了历史的变迁。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历史的沧桑与轮回,诗人通过观察摄山中的古物、古迹,联想到时代的变迁和人事的浮沉。诗中“一丈唐碑”象征着古代文化,而今屹立不倒;“十寻梵塔”代表了佛教信仰,虽受岁月侵蚀而低垂,但仍存于世。“层层石佛”历经风云变幻,超脱世俗纷扰,静观世间无常,从中揭示了生命的规律——时间的流逝无法抗拒,繁华终会归为尘土。诗人通过对这些古物的描述,传达了历史和文化的传承以及岁月的无声力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摄山》是南宋诗人曾极所创作的一首山水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后期,大约公元1240年左右。这一时期,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战乱频繁,民生疾苦。然而,文人墨客仍以诗歌寄托忧国忧民之情,抒发壮志难酬的感慨。 诗人曾极在当时是一位颇有才华的士人,但因时局动荡,他未能施展抱负。他曾游览过江南的名胜古迹,对祖国的壮丽山河怀有深厚的感情。在游览摄山时,曾极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描绘摄山风光的诗篇。 摄山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是中国著名的佛教胜地。山上古木参天,风景秀丽,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题咏。曾极在这首诗中,通过对摄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他在南宋后期的政治环境中,无法实现报国之志的苦闷心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