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陵鹅眼钱
六代初终几变迁,孙陵无树起寒烟。
青蚨细薄如榆荚,犹是当年买笑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经历数代变迁之后,孙陵已没有树木生长,取而代之的是寒冷的烟雾。那些轻薄如榆荚的钱币,曾经是用来换取笑声的金钱。
去完善
释义
1. 六代:此处指五代十国及南唐。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包括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以及十个地方政权。而南唐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南方政权。
2. 孙陵:指的是孙权的陵墓。孙权是三国时期的东吴国的建立者,他的陵墓位于江苏南京。
3. 青蚨:中国古代对铜钱的称呼。
4. 榆荚:榆树果实,形小轻薄,这里用榆荚来形容钱的薄小。
去完善
赏析
《孙陵鹅眼钱》这首诗歌的主题在于感叹历史的变迁以及物品背后所蕴含的深远意义。诗中提到的“孙陵”是中国古代的一座著名陵墓,位于江苏省苏州市。诗人通过描述孙陵周围的景象,表达出自己对历史沧桑的感受。
在诗的第二句中,诗人描绘了孙陵周围荒凉的场景,“无树起寒烟”意味着孙陵已经破败不堪,失去了往日的繁荣。这与诗的开篇相呼应,强调出历史的变迁和事物的衰败。
诗的后两句则将视角转向了一种名为“鹅眼钱”的古钱币。这种钱币因形状细小、薄如榆荚而闻名。诗人提到这种钱币,暗示着即使在这种破败的环境中,仍然可以找到古人曾经使用过的物品,从而唤起人们对过去的回忆。
结合整首诗的内容来看,诗人通过描绘孙陵的萧条景象以及“鹅眼钱”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品,表达了对于时光荏苒、世事无常的感慨。同时,这首诗也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孙陵鹅眼钱》是南宋诗人曾极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宋时期,即公元1127年至1279年之间。这个时期的南宋政权在北方金国的威胁下,一直处于战争状态,国家财政紧张,货币贬值严重。
在这个特殊时期,曾极作为南宋的一位文人士大夫,对国家的现状充满了忧虑和关切。他在作品中表达了对通货膨胀的担忧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他认为,货币贬值导致了贫富差距扩大,普通百姓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
此外,这个时期的南宋政治腐败严重,官场斗争激烈,很多官员为了谋取私利,操纵货币市场,导致货币贬值。这种现象在诗中也有所反映,如“鹅眼”一词,形象地描绘了当时货币贬值的状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