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公像
失喜向来因折屐,含悲今日为闻筝。
人间悲喜何时了,携伎东山载酒行。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失去欢喜向来因为挫折,满怀悲伤今天听闻古筝声。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何时才能了结,带上歌妓去东山饮酒游玩吧。
去完善
释义
《谢公像》是明代诗人曾极创作的一首描绘东晋政治家、军事家谢安的诗歌。诗中表达出对谢安才智和人品的敬仰之情。下面是这首诗的词句注释:
1. 折屐:“折屐”一词出自《世说新语·雅量》记载的典故。故事讲述的是谢安在大破苻坚大军后,一边悠然自得地与朋友下棋,一边接到了前方传来的战报。友人问其战况如何,谢安只淡淡地说:“小儿辈遂已破贼。”由于心情过于激动,无意中竟将木屐的齿折断。这个典故表达了谢安遇事冷静、处变不惊的品质。这里的“失喜向来因折屐”,意思是说诗人看到了折屐的故事,对谢安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2. 闻筝:“闻筝”指听到筝这种乐器的演奏。在古诗文中,“筝”常常作为美好音乐的象征出现。这里,“含悲今日为闻筝”意味着诗人因为失去了一位知音而悲痛不已。
3. 人间悲喜何时了:这句诗表明诗人感叹人生悲欢离合的无常,渴望能够早日摆脱这些痛苦。
4. 携伎东山载酒行:这是诗人表达对谢安生活的向往。“东山”是谢安在淝水之战后的隐居之地。他常在这里携带着歌妓饮酒作乐,享受田园生活。这里,诗人希望自己也能像谢安那样超脱尘世纷扰,过上悠闲的生活。
去完善
赏析
《谢公像》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曾极对东晋名士谢安的敬仰之情。首先,“失喜向来因折屐,含悲今日为闻筝”,诗人以谢安的生平事迹为例,表现出人生百态。在欣赏优美的乐曲时,诗人想到昔日谢安赏筝的情景,不禁悲喜交加。这一句既表达了诗人的情感波动,又展示了谢安的人物性格。
接着,“人间悲喜何时了,携伎东山载酒行”,诗人从个人的感情起伏联想到整个人间的悲欢离合,发出何时才能了结的感叹。紧接着他提出了自己面对尘世苦难的态度:效仿谢安,携伎东山游,忘却尘世烦恼,尽情地饮酒游乐。这反映了诗人豪放不羁、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谢公像》是南宋诗人曾极的一首题画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在南宋时期,大约在公元1127年至1279年之间。这个时期的南宋社会动荡不安,金兵入侵,政治腐败,民生疾苦,使得许多文人墨客心怀忧虑,他们寄情于书画、诗文,以此抒发内心的情感和对现实的关切。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曾极作为一名南宋文人,他的人生经历也深受时局的影响。据史书记载,曾极原本出身世家,自幼才学出众,但由于战乱和政治斗争,他的家族逐渐衰落,他自己也在仕途上遭受挫折,未能施展抱负。因此,他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谢公像》这首诗中,曾极通过对东晋名臣谢安的画像进行描绘和赞美,表达了对这位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谢安在东晋时期临危受命,力挽狂澜,成功抵御了前秦的侵略,捍卫了国家的尊严。曾极借用谢安的形象,表达了他对南宋朝廷的希望,期望能够出现像谢安这样的英才,挽救国家于危亡之中。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