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凌丹亭

标题包含
凌丹亭
路转峰回杳霭中,石坛幡影表真风。 凭谁貌取清虚老,与对濂溪太极翁。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曲折的山路上,石坛上的幡影显得格外醒目。谁能描绘出这位超脱世俗的老者呢?只有与他相对而立的周敦颐——那位领悟太极之道的人。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杳霭:意指迷茫的云气或雾气。这里指远方若隐若现的景物。 2. 石坛:石筑的高台。 3. 幡影:随风飘扬的旗子或长幡的影子。 4. 真风:道家所说的“道”,此处的“真风”可以理解为道教的精神风貌。 5. 凭谁貌取:凭藉谁描绘出……的模样。 6. 清虚老:此处指老子。 7. 濂溪太极翁:周敦颐的别号,周敦颐是宋代理学宗师,著有《太极图说》,此处借其名以代指理学。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凌丹亭》描绘了诗人曾极在探寻禅宗真风的过程中,遇到的路转峰回、石坛幡影等景象。他以生动的笔触和深厚的艺术功力,表达了自己对禅宗修行的体验和理解。 首句“路转峰回杳霭中”,既展现了诗人所经之路的曲折蜿蜒,也暗示了探索真理之路的不易。这一句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深沉、庄重的氛围。 次句“石坛幡影表真风”,描述了石坛上随风摇曳的幡影,进一步强调了禅宗修行之地清幽静谧的环境特点。这使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个位于深山古刹之中的凌丹亭。 紧接着,诗人以疑问的形式发出感慨:“凭谁貌取清虚老,与对濂溪太极翁。”在这两句中,诗人把自己设想成禅宗修行的代表人物——清虚老,并与周敦颐(字濂溪)所倡导的儒家哲学中的太极翁相对应。这种对比不仅表现了诗人对禅宗修行的向往,还体现了他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独到见解。 整首诗节奏沉稳,意境深远,充满了哲理性的思考。诗人通过对禅宗修行之地的生动描绘,以及将自己置身于其中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使得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凌丹亭》是南宋诗人曾极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南渡之后,即公元1127年至1279年之间。这个时期正值南宋建立,金兵南下,国土沦陷,生灵涂炭,曾极作为南宋遗民,对国家的悲惨遭遇和百姓的苦难生活深感痛心。 在诗歌创作的同时期,曾极的人生际遇十分坎坷。他曾屡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及第,仕途不顺。此外,他还曾因为反对和议而被贬谪。然而,尽管生活艰辛,曾极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关心国家命运,用诗歌表达对祖国炽热的情感。 在这一历史时期,南宋社会政治动荡不安,民族矛盾尖锐。北方的金国占领了北宋的半壁江山,而南宋朝廷却在临安(今杭州)偏安一隅,政治腐败,民生凋敝。在这个背景下,曾极创作了大量以描绘江南风光、反映百姓疾苦为主题的诗篇,如《凌丹亭》等,借以抒发忧国忧民之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