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公井
一片当街百尺深,行人环辙免苔侵。
尘容俗状暂窥影,欲汲寒泉洗此心。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大街上有一片百尺深的空地,路过的行人都绕行以免沾上苔藓。
从世俗的样子中暂时瞥见了自己的身影,想要用清澈的泉水洗涤这颗被尘世沾染的心。
去完善
释义
《宝公井》注释如下:
1. 宝公井:古代的一处名井,位于中国某地,因其具有独特的地理特征和历史背景而著名。
2. 当街:指在街道中央的位置,此处代指宝公井位于一处繁华的街市之中。
3. 百尺深:形容宝公井的深度很大,约有三十米深。
4. 行人:路过的行人。
5. 环辙:这里指行人环绕着宝公井行走。
6. 免苔侵:意指避免让苔藓植物生长在井口周围,保持其清洁卫生。
7. 尘容俗状:比喻世俗中纷繁复杂的事物。
8. 暂窥影:暂时的观察与了解。
9. 欲汲寒泉:想要汲取这清澈寒冷的泉水。
10. 洗此心:比喻想要通过汲取寒泉来洗涤内心,表达出对心灵净化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去完善
赏析
《宝公井》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市井生活与清泉洗涤心灵的画面。诗的开头以“一片当街百尺深”形象地描述了宝公井在街道上的位置以及其深邃的特点,为后面的场景铺垫了基调。接下来的“行人环辙免苔侵”则说明了这口井在城市中的重要性,因为行人络绎不绝,所以道路被磨得光滑,避免了青苔的生长。
然后诗人笔锋一转,提及了“尘容俗状暂窥影”,表达了对自己心境的审视和反省。因为生活在繁华的都市中,难免会沾染上世俗的气息,而诗人想要通过汲取清泉来洗净自己的心灵。这就涉及到“欲汲寒泉洗此心”的部分,表达了诗人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希望寻找一片清静之地,放下包袱,让心灵得到升华的愿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宝公井》是南宋诗人曾极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南宋初年战乱时期的忧国忧民之情。诗中以“宝公井”为引子,揭示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和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该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南宋高宗时期(1127-1162年),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动荡时期。金兵南侵,中原沦陷,南宋政权偏安江南一隅。曾极作为一名南宋士人,亲身经历了这个时期的战乱和流离失所。他曾任地方官吏,关注民生疾苦,对国家的安危和百姓的苦难充满忧虑。
在这个时期,南宋政治腐败,军事疲弱,外患严重。金兵屡次南下攻宋,南宋被迫割地求和。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也使得政局动荡不安。民间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饥荒、瘟疫、战乱频发,民不聊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曾极写下了一系列反映现实的作品,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
总之,《宝公井》这首诗歌是在南宋初年战乱时期的特殊背景下创作的。诗人通过描述“宝公井”这一历史遗迹,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和对国家前途的担忧。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深沉的历史责任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