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灵岩
马烦箠策车驰毂,终岁尘劳常碌碌。
喜闻岩寺在山中,路转清溪入幽谷。
乍行山口疑洞天,穷深一上翻平田。
千层台殿隐林木,四面石壁生云烟。
山僧迎门笑相揖,为立场祖师存德迹。
屈指于今八百年,已在西来达摩前。
鹤鸣飞止黄金地,锡杖涌起清凉泉。
境称尚绝名天下,天台石桥乃其亚。
千峰不改岁寒时,一水最怜秋月夜。
半生游学颇艰辛,且向空山老此身。
也知方丈安禅处,解笑东西南北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马车颠簸,整年辛劳无停歇。
听闻山中藏有古刹,沿溪水进入深谷。
刚入山口,恍若误入仙境,深入其中可见平坦之地。
层层庙宇隐于林间,四面石壁生出云气。
山僧见我微笑致敬,指引我看昔日高僧的德行。
从西来达摩至今已过八百年。
此处如仙鹤栖息的黄金地,涌泉带来清凉。
此地之名虽然不如天台石桥那么出名,但也令人叹为观止。
山峰傲立,不改岁月;水流多情,最喜欢在秋月之夜流淌。
半生求学颇为不易,如今在这深山里度过余生。
也知道那有方丈静修之处,不关心俗世的纷扰。
去完善
释义
1. 马烦箠策车驰毂:这句诗句意味着骑马赶路到达疲惫的状态。其中“马烦”表示马匹疲劳;“箠策”是鞭子和马勒的意思,这里可以理解为驾驭马匹的工具;“车驰毂”意为车辆急速行驶。
2. 喜闻岩寺在山中:诗人听到山中有一座岩寺而感到高兴。其中“喜闻”表示听到令人愉快的事情;“岩寺”是在山岩间的寺庙。
3. 乍行山口疑洞天:在刚进入山口的时候,诗人怀疑自己来到了神仙的居所。其中“乍行”表示刚刚进入;“山口”是指山之间的出入口;“疑洞天”是怀疑眼前的景象就是神仙的居所,也就是形容景色美妙无比。
4. 山僧迎门笑相揖:山中的僧人笑脸相迎。其中“山僧”是指山中的僧人;“迎门笑相揖”意思是站在门口笑容满面地向客人打招呼。
5. 屈指于今八百年:这里指的是从达摩祖师来到中国至今已经有800年的历史了。其中“屈指于今”表示到目前为止;“八百年”是一个具体的时间跨度。
6. 鹤鸣飞止黄金地:这一句是说仙鹤在一片金色的土地上飞翔停歇。其中“鹤鸣飞止”描述的是仙鹤飞翔的姿态;“黄金地”形容这片金色的土地十分珍贵。
7. 锡杖涌起清凉泉:诗人在描述一位高僧拿着锡杖,用锡杖触碰地面便能涌出清凉的泉水。其中“锡杖涌起”表示用锡杖触动地面;“清凉泉”是指冒出地面的清泉。
8. 天台石桥乃其亚:这句话将所描述的景观与天台山的石桥相比较,认为它们在景色上难分伯仲。其中“天台石桥”是天台山的一处著名景观;“乃其亚”是比较的意思,表明两者的美景相当。
9. 一水最怜秋月夜:这是诗人对夜景的描绘,表达了他对秋天的月亮以及倒映在水中的月光的喜爱。其中“一水”是指一条河流;“最怜秋月夜”是对秋天夜晚的月亮及水面月光的欣赏。
去完善
赏析
《题灵岩》是北宋诗人鲜于侁的一首描绘山水禅意之作。诗中描写了作者在灵岩寺的所见所闻,展现了山间禅院的美好与宁静。通过描写沿途的风景、山僧的热情以及寺院的庄严,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态度。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宁静致远之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灵岩》是宋代诗人鲜于侁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960年至1279年之间的宋朝时期。在这段时间里,中国历史上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北宋的建立、辽金等国的对峙以及南宋的繁荣。这一时期的文学发展也非常活跃,诗歌成为文人墨客抒发情感的重要载体。
在《题灵岩》创作的年代,鲜于侁是一位颇有成就的文人,他曾经担任过地方官职,对民间疾苦有较深的了解。在这首诗中,他通过对灵岩山水的描绘,表达了对宁静、和谐的自然环境的向往,同时也传达出对现实世界的忧虑。这首诗反映了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