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送江衍巨源提举赴阙

标题包含
送江衍巨源提举赴阙
潼川昔迎公西来,益昌今送公北回。 常平使者岂公志,远地久淹经济才。 三年风绩不胜颂,欲别有赠心胸开。 江阳夷蛮互雠格,边将生事惊风埃。 连兵巨费久乃定,得失未可相偿陪。 去秋西师出四路,欲举夏寇除根荄。 精强挽运一蹉跌,十存四五良可哀。 河南数州入封略,恶土弃壤如尘灰。 传闻敌气渐衰弱,阃外复委将军裁。 借将贺兰作都护,戍守尚恐难栽培。 况今秦人极疲敝,菽粟贵重如琼瑰。 诸军零落气未振,肯听号令传风雷。 看唐南诏吐蕃传,往往因循成祸胎。 太上神明照幽隐,广谋博访无嫌猜。 近臣从容合公议,忍使汉地生蒿莱。 每思一饭三四起,感慨与语何人哉。 会公还朝方进用,不侍讲殿归霜台。 泸南关右饱闻见,讵肯戏笑随童孩。 对扬上前苟可道,愿持此语排奸回。 平生磊落致君意,岂虑言出为身灾。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冯山,字允升,号双溪,南宋末年人。他是南宋末年的著名文人,以诗名世,与陆游、杨万里等大家齐名。 冯山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尤擅诗词歌赋。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送江衍巨源提举赴阙》 注释: 1.潼川:古地名,今四川省遂宁市一带。 2.公西来:指冯山迎来江衍巨源的事。 3.益昌:古地名,今四川省南部县一带。 4.常平使者:指江衍巨源所任的职务。 5.风绩:教化成绩。 6.江阳:长江以南地区。 7.夷蛮:古代对中国边疆各民族的泛称。 8.雠格:民族间的矛盾与争斗。 9.边将:边防将领。 10.生事:引发争端。 11.风埃:战火。 12.连兵巨费:连续作战导致巨大耗费。 13.去秋:去年秋天。 14.夏寇:指西夏侵略者。 15.根荄:草木之本,比喻根本。 16.河南数州:指南宋时期的河南地区。 17.封略:疆界。 18.恶土弃壤:恶劣的土地。 19.传闻:据传说。 20.阃外:疆域之外的地方。 21.借将贺兰作都护:借用贺兰山作为屏障。 22.戍守:驻防。 23.秦人:古代对陕西地区的称谓。 24.疲敝:疲惫困乏。 25.菽粟:豆类和谷子,这里指代粮食。 26.贵重如琼瑰:像宝玉一样珍贵。 27.零落:指军队士气低落。 28.秦地:陕西地区。 29.蒿莱:野草,这里指荒芜之地。 30.泸南:四川泸州一带。 31.关右:陕西关中地区。 32.对扬:面向君王回答询问。 33.上:君王。 34.苟可道:如果可以说得清楚。 35.戏笑随童孩:形容不能像孩子那样轻易应付。 36.去疾害:除去邪恶。
去完善
赏析
《送江衍巨源提举赴阙》是宋代诗人冯山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主题是送别友人江衍巨源前往首都任职,同时表达了他对国家政治局势的忧虑和关心。诗人通过对国家边防、军事行动、民生疾苦等问题的描绘,表达了希望朝廷能够广谋博访、合公议,选拔贤能之士治理国家的愿望。 诗的开头描述了诗人与友人在潼川和益昌两地分别的场景,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之情。接着诗人提到友人的官职并非他的志向,而友人一直在遥远的地方发挥着自己的经济才能。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友人的赞美和对国家人才的惋惜。 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描述了国家边境地区的紧张局势,以及军队在战争中消耗巨大,收复失地并不容易的事实。诗人还提到了在河南数州发生的战争,导致了许多良田被弃,粮食昂贵的问题。这里展现了诗人对国家民生的关注。 诗人进一步指出,现在国家正处于疲惫不堪的状态,军队的士气低落,很难听从命令。他提醒朝廷应该借鉴历史经验,防止因为疏忽大意而酿成祸患。诗人认为朝廷应该广泛听取各方意见,以便做出明智的决策。 最后,诗人表达了希望友人能够在回到朝廷后被重用,以便向皇帝汇报边疆的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诗人坚信,只要是为了国家和百姓的利益,即使言论会引起争议,也应该勇敢地表达出来。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江衍巨源提举赴阙》是北宋诗人冯山创作的一首送别诗。此诗创作于北宋末期,具体时间为公元1100年左右。当时,国家政治腐败,战乱频仍,民众疾苦。冯山作为一名具有强烈责任感的文人墨客,以诗词抒发忧国忧民之心。 在该时期,冯山历经宦海沉浮,人生波折。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始终未能中第,因而对官场腐败有深刻的认识。此外,他还关心民生,同情百姓疾苦,曾多次发表诗歌抨击时政,表达忧国忧民之情。 在时代背景方面,北宋末期正值社会矛盾激化、战乱频繁的时期。由于政治腐败、官僚腐化堕落,导致民不聊生,农民起义不断。这一时期的文人墨客多关注民生问题,并以此为题材创作诗歌。冯山的这首诗正是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