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州水西作
杖藜出郭一水近,石蹬古路穿松筠。
万仞绝壑倚天末,八节惊滩当寺门。
泉声飞下锦绣谷,殿影插入玻璃盆。
宣州水西天下胜,阆州城南何足云。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撑着拐杖走出城郊,眼前一片水光粼粼,沿着古老的石头台阶穿过松树和竹子。仰望那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听那汹涌的激流在寺庙门前奔腾。泉水从美丽的山谷中飞流而下,而寺庙的倒影则在阳光下如同一面镜子般闪闪发光。宣州的水西地带是如此的美丽,相比之下,阆中城南就不值一提了。
去完善
释义
1. 杖藜:使用拐杖和杖藜一同行走。
2. 郭:古代城郭,这里指的是宣城的外城。
3. 石蹬:石头台阶,这里是上山的小路。
4. 松筠:松树和竹子,常用来形容坚韧的植物。
5. 万仞:极高的山峰。
6. 绝壑:深邃的山谷。
7. 八节惊滩:指险峻的河滩。
8. 当寺门:在寺庙门前。
9. 锦绣谷:这里指的是景色如锦绣的山谷。
10. 殿影:寺庙的影子。
11. 玻璃盆:形容水面平静如镜。
12. 阆州:位于四川省南充市阆中市,诗人把宣州的水西与阆州的城南作对比。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北宋诗人曾纡游历宣州水西时所作,全诗描绘了水西一带的美丽风光和景观特色。首联作者借杖藜代步,行走于松筠掩映的石蹬古路上,开篇便展现出一幅生动的山水画;颔联笔锋陡转,以“万仞绝壑”、“八节惊滩”形象地勾勒出水西地势的险峻;颈联则通过细腻的笔触写出山间泉声如丝般织入锦绣谷中,而宏伟的佛殿倒影在碧绿的湖泊上,这种动静相宜的画面富有音乐感和视觉冲击力。尾联总结全文,作者发出感叹:宣州水西的美景足以震撼人心,相比之下,阆州城南就黯然失色了。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宣州水西壮丽景色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宣州水西作》是北宋著名文人曾纡的一首抒情诗。这首诗创作于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年)。
在北宋时期,宣州(今安徽宣城)以其优美的山水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游览、创作。曾纡作为一个博学多才的文人,对宣州的美丽景色情有独钟。他在宣州水西游览时,被眼前的景色深深吸引,遂即兴创作了这首描绘宣州水西美景的诗篇。
在这个时期,曾纡的人生际遇颇有些曲折。他曾担任御史台主簿,后因触犯权贵被贬谪到宣州。虽然身处逆境,但曾纡并未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他常常寄情山水,以诗歌表达自己对自然景色的感悟。
当时,北宋社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迅速。文人墨客们纷纷投身文学创作,涌现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曾纡作为其中的一员,他的诗歌作品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赞誉。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