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愁
客愁如茧丝,一揽成万绪。
秋风不可奈,又到庭前树。
秋风自有时,客子愁无期。
不如饮美酒,诵我山中诗。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思乡的忧虑如同茧丝一般,一经触碰便引发无数思绪。
无奈的是,无法抗拒的秋风又将我带到庭前的树下。
风儿总能适时到来,而我的忧愁却无了结之时。
不如让我痛饮美酒,再朗诵起那些曾经描绘山中美景的诗篇吧。
去完善
释义
1. 客愁:指游子的思家或忧国之心。
2. 如茧丝:形容客愁之深重,如同蚕茧抽丝一般难以解开。
3. 一揽:用手一把抓住,这里表示诗人试图理清自己的思绪。
4. 万绪:指无数纷繁复杂的思绪。
5. 秋风:指秋季的寒风。
6. 庭前树:庭院前的树木,这里代指诗人所在的住所。
7. 自有时:指秋风的到来是自然规律的体现,有一定的时间规律。
8. 客子:离家在外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
9. 不如饮美酒:表示诗人想以饮酒来消解心中的忧愁。
10. 诵我山中诗:指诗人吟诵自己在山中隐居时所写的诗歌。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客愁”为题,诗人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来描绘内心的感受,情感真挚而强烈。首句“客愁如茧丝,一揽成万绪”将客愁比喻为茧丝,形象地表现出忧愁的纷繁复杂,如同茧丝般纠缠不清,难以割舍。这种表达手法使得读者更容易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接下来诗人以“秋风”作为触发情感的契机,抒发了自己身在异乡、乡愁难解的无奈。“秋风不可奈,又到庭前树”不仅描述了秋风的来临,还传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在接下来的两联中,诗人用对比的手法表达了内心的矛盾:一方面,他深知秋风总会离去;另一方面,他的客愁却连绵不断,永无止期。这种对比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了诗人的无奈。
最后,诗人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不如饮美酒,诵我山中诗。”虽然客愁无法消除,但可以通过饮酒和欣赏山中的美景暂时忘却烦忧。这种豁达的人生态度使全诗的格调得以升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客愁》是南宋诗人曾纡创作的一首抒情诗。这首诗以“客愁”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在漂泊异乡时的孤独、思念家乡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大约公元12世纪至13世纪之间。在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尤其是金兵南下,导致了北方的大片领土丧失,人民流离失所,生活困苦。这种社会现象使得许多文人墨客选择南渡避难,曾纡也不例外。
曾纡作为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人,他在政治上并不得志,多次被贬谪。在南渡过程中,他不断地漂泊流浪,远离家乡和亲人,这种生活经历使他对客愁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和理解。此外,他还亲身经历了南宋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这使他对社会现实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也对国家的命运产生了忧虑。
在诗歌的创作过程中,曾纡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和象征手法,通过对自然界景象的描绘,如“梧桐叶落”“杜鹃啼泪”等,来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同时,他还通过对自己人生的反思,表达了对人生际遇的感慨以及对故乡生活的怀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