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臼树
三年逐客弄湘流,华气遮栏两鬓秋。
祇有荒寒江上树,尚成诗句聚眉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曾经三年的漂泊与奋斗,我流连在湘江的岸边。时光荏苒,我的华发已经开始逐渐染上岁月的痕迹。唯有那江边荒芜寒冷的树木,还如我当初离开时的样子,它们见证了岁月的脚步,也见证了我这些年经历的风霜雨雪,这些往事都凝结在我的心头,化作了诗篇。
去完善
释义
1. 乌臼树:指一种常绿乔木,也被称为乌桕树或蜡子树。这种树木叶形美,色泽鲜艳,可作观赏植物。
2. 三年逐客弄湘流:这句诗的意思是作者在三年前被贬谪到湖南地区,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逐客"在这里是贬谪的意思,"湘流"是指湖南省的湘江。
3. 华气遮栏两鬓秋:这句诗表达了作者虽然年华已逝,但仍然有着坚韧不屈的品质。"华气"是指美好的年华,"遮栏"是阻挡的意思,"两鬓秋"是指头发变白,象征着年老。
4. 祇有荒寒江上树:这句诗描绘了作者所处环境的荒凉和寒冷。"祇有"是只有的意思,"荒寒"是荒凉寒冷的意思,"江上树"是指江边生长的树木。
5. 尚成诗句聚眉头:这句诗表达了作者虽然在艰苦的环境中,仍然可以通过写诗来排解心中的愁绪。"尚成"是尚且能够的意思,"诗句"是指诗歌作品,"聚眉头"是指聚集在眉头,形容忧愁的样子。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乌臼树为载体,表达了诗人曾纡对自己人生的感慨。前三句描绘了诗人三年的贬谪生活,他以湘水为背景,展现出自己的岁月流逝与年华老去。“华气遮栏两鬓秋”则暗含了诗人的无奈和哀伤。
最后两句则将视角转向江上的乌臼树,表现出荒凉和孤独之感。虽然环境如此艰苦,但诗人仍然能从其中汲取灵感,创作出诗篇。这种执着于创作的坚持和对诗歌的热爱,让这首诗充满了力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乌臼树》是宋代诗人曾纡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北宋时期(960-1127年),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诗歌创作也非常活跃。
在这个时代,曾纡作为一位知名的文人,他的人生经历丰富多样。他曾担任过官职,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得到重用,这使得他对官场产生了一定的失望和不满。然而,他的这种情绪并没有让他陷入消极,反而促使他在诗歌创作上更加勤奋努力,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
在北宋时期,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由于科举制度的完善,士人阶层逐渐崛起,他们对诗歌的热爱和传播使得诗歌成为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美的追求也越来越高,这也为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这首诗中,曾纡通过对乌臼树的描绘,表达了他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乌臼树的特点,以及它在四季中的变化,这充分展示了他对自然的观察力和感悟力。同时,他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