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仙歌
相如当日,曾奏凌云赋。
落笔纵横妙风雨。
记扬鞭辇路,同醉金明,穷胜赏,不管重城已暮。
旧游如梦觉,零落朋侪,遗墨淋漓尚如故。
况神洲北望,今已丘墟,伤白璧、久埋黄土。
但空似、灵光岿然存,怅朗月清风,更无玄度。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当年的司马相如,曾经呈献过他那令人赞叹不已的《凌云赋》。笔触奔放且巧妙,就像是巧妙地运用风和雨来描述他的才情。记得当年,我们一同在繁华的金明市骑马踏青,共享无尽的欢愉,仿佛不在意夜幕已经降临。往事如梦,但那些欢乐的日子仍然历历在目,就像好友们挥洒自如的文字仍保留在那儿。回想起来,如今神州大地上的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的辉煌早已埋在黄土之下。就像那件传世的白玉壁,被遗忘在角落里,悄无声息。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坚信那份如月光般清朗,如清风般悠然的心境依旧存在。
去完善
释义
《洞仙歌》:宋时词牌名,又名《洞仙歌令》。这首词是作者怀念朋友之作,主要表达昔日和友人一同游乐的美好记忆以及对故友的思念之情。
1. 相如:这里指的是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他以才情横溢著称,尤以辞赋名世。他的《上林赋》和《子虚赋》为后人所推崇。
2. 凌云赋:即《上林赋》,这篇辞赋以描绘皇家苑囿的壮丽景色为主,体现了汉朝的繁荣强盛。其中"凌云"一词形容辞赋气吞云梦的豪迈之气。
3. 落笔纵横妙风雨:形容司马相如才情横溢,下笔如有神助,其文章犹如妙雨般优美。
4. 金明:指北宋东京的金明池,是皇帝举行宴会和观赏水戏的地方,因其位于汴京之北,又被称为“北苑”。
5. 穷胜赏:尽情欣赏美景。
6. 辇路:古代皇帝出行时乘坐的车驾行进的道路。
7. 零落朋侪:昔日的朋友逐渐离去或离世。
8. 遗墨淋漓尚如故:指友人留下的书法作品仍然栩栩如生。
9. 神州:即中国,这里的"北望"意味着遥望北方故土。
10. 白璧:比喻纯洁无暇的事物。这里指美好的过去时光。
11. 丘墟:荒凉的山丘,这里用来形容故土的衰败景象。
12. 朗月清风:借指友人的才情和品德如同朗月清风一样高洁美好。
13. 玄度:指深奥的道理。这里表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词名为《洞仙歌》,作者是南宋词人曾纡。该词以汉代司马相如和扬雄的友谊为切入点,通过对昔日宴游的回忆和对故人的怀念,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的留恋和对现实的感慨。在词中,作者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如“凌云赋”、“扬鞭辇路”、“金明”等,展现了作者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同时,词中还流露出了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哀伤之情,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失落之感。整体而言,这首词情感丰富,意境深远,是一首极具艺术价值的佳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洞仙歌》是宋代诗人曾纡的一首词作。这首词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大约在公元1161年至1189年之间。此时正是宋金战争时期,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人民生活困苦,社会动荡不安。
曾纡这一时期的遭遇与时代背景密切相关。他在年轻时曾任官员,但因正直敢言而被贬谪。后来虽然复职,但在金兵南侵时,他的家乡被攻陷,家人被害,他自己也被俘虏。在艰苦的环境中,他曾尝试突围逃走,但未能成功。最终他在金国度过了十年的囚禁生涯,直到南宋与金议和后才得以回归故土。
在战乱和流亡的岁月里,曾纡始终保持着坚韧的意志和高尚的品质。他关心民生,同情百姓,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文人的家国情怀。这些经历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历史感和人文关怀,《洞仙歌》便是其中的一例。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