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题清足堂

标题包含
题清足堂
秀翁今又以光名,窗外琅玕不欠清。 十八公松曾入梦,两三竿竹岂无情。 红尘不近春风瑟,翠色能添夜雪灯。 我欲钓竿蓑笠去,斸分烟雨子还能。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许月卿(1877年-1943年),原名许月楼,字云樵,号云鹤,浙江杭州人。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书法家和诗人,被誉为“江南才子”。 许月卿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书法造...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秀翁今日又得美名,窗外的美景一点不差。 曾经梦见那十八公松树,两三根竹子又怎能不动情。 远离红尘,感受春风的瑟瑟之声,翠色更增添了夜晚雪光的明亮。 我想带着钓竿和蓑笠离去,在烟雨之中寻找那份宁静与和谐。
去完善
释义
1. 秀翁:作者对自己的谦称。 2. 以光名:增加名声。 3. 琅玕:琅玕树,传说中的一种仙树。 4. 十八公松:指古松。 5. 红尘:指繁华的世间。 6. 翠色:绿色。 7. 夜雪灯:夜晚雪中的灯火。 8. 蓑笠:古代垂钓者的穿戴。 9. 斸:挖掘。 10. 烟雨子:代指竹子。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清足堂”为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首先,诗中提到“秀翁今又以光名”,这里的“秀翁”可能是指一位隐士或者诗人,他的名声如同阳光一样照耀着人们。紧接着,作者描绘了窗外的美景,琅玕即竹子,翠绿的竹子给人们带来了清爽的感觉,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 接下来的两句,作者通过梦境和现实相结合的方式,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十八公松是古时的地名,在这里象征着美好的梦境;两三竿竹则是指现实中看到的景象。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使得诗歌更具有韵味。 然后,作者又描绘了远离红尘的美好景色,春风吹拂,绿意盎然,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翠色的竹叶在夜雪中闪烁,宛如灯光般照亮人心。这里,作者以“翠色能添夜雪灯”来形容竹林的美景,既生动又富有诗意。 最后,作者表达了自己渴望过上渔樵生活的心情。他想拿起钓竿和蓑笠,去追寻那份自由与宁静。“劚分烟雨子还能”中的“劚分”是古代的一种农业劳动,意为开垦土地。这里,作者将开垦土地与烟雨江南的美景相结合,展现了一幅田园诗般的画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清足堂》是南宋诗人许月卿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清足堂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争的厌倦。 首先,我们来看诗词的创作时间。这首诗作于南宋末年,正值金兵入侵、朝廷腐败的时期。这一时期,南宋政治混乱,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许月卿作为一名爱国诗人,对国家的现状深感忧虑,但又无力回天,因此选择以诗歌抒发自己的情感。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一时间段内与作者相关的人生际遇。许月卿年轻时曾投身军旅,但因时局动荡,未能实现抱负。后来,他退居山林,过着隐居生活。在这首《题清足堂》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纷争的厌倦。这种心境可能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关,尤其是他在军营中的遭遇,使他更加珍视宁静的田园生活。 最后,我们来关注一下同时间段内与作者有关的时代背景知识。在南宋末年,国家政治腐败,军事虚弱,外患严重。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文人墨客选择了隐居生活,以逃避现实的不公。许月卿作为其中的一员,通过这首《题清足堂》表达了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纷争的厌倦。这种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普遍心态。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