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
尘里兼尘外,咸期此夕明。一年惟一度,长恐有云生。
露洗微埃尽,光濡是物清。朗吟看正好,惆怅又西倾。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尘里:指的是凡尘之中,现实世界。
2. 尘外:指的是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
3. 咸:全,都。
4. 期:期待,期望。
5. 此夕:指中秋节的夜晚。
6. 明:明亮,这里指的是明亮的月光。
7. 一年惟一度:一年只有一次,这里指的是中秋节。
8. 长恐:总是担心。
9. 有云生:云朵升起,遮挡住月亮。
10. 露洗微埃尽:露水洗净了尘埃,使天空更显得干净清澈。
11. 光濡是物清:月光照射下的万物显得更加清新。
12. 朗吟:大声地朗诵诗歌。
13. 看正好:看起来正好,形容此时的景色最美。
14. 惆怅:因失望或怀念而伤感、忧郁的心情。
15. 西倾:太阳或月亮从西方落下,这里指的是月亮逐渐落下的景象。
去完善
赏析
《中秋》刘得仁这首诗歌描绘了中秋明月高悬、光辉普照的壮观景象,并从中寄托了对时光流逝和团聚时光的珍视之情。
“尘里兼尘外,咸期此夕明”两句写月亮如镜,映照人间与仙境,人们都期待着这个明亮的夜晚。这里的“尘里”指的是世俗世界,而“尘外”则寓意着仙界或者精神超脱的世界。诗人用这两句诗表达了对中秋节的美好期待。
接下来的“一年惟一度,长恐有云生”表达了对于这一美好时刻的忧虑,因为每年只有一次这样的机会,担心天空会出现云层遮挡月光。
“露洗微埃尽,光濡是物清”描绘出中秋夜雨后,露水洗去尘埃,月光洒满大地,万物在月光照耀下显得格外清新明亮。
最后两句“朗吟看正好,惆怅又西倾”中,诗人一边欣赏美景,一边感慨时间过得太快,月亮即将落下,明天又是新的一天。这里透露出淡淡的哀愁,但同时也寓含着对人生无常的哲理思考。
整首诗歌情感丰富,既有期盼、担忧,也有愉悦、感伤,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中秋节的特点和人们的情感体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中秋》是唐朝诗人刘得仁的一首咏月诗,创作于公元847年。在这一年里,刘得仁作为地方官,经历了两次调动,但并未得到重用。与此同时,唐朝晚期社会动荡,政治腐败,民生疾苦,科举制度逐渐被世家大族所把持,寒士举步维艰。然而,这并没有影响他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面对中秋明月,刘得仁借景抒怀,表达了对故土的思念之情。他将明月比作生活中的知己,倾诉了身处困境却无人理解的无奈。诗歌传达出了一种沉郁顿挫的情感,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百态的独特见解。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刘得仁在这个时期对生活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待。他虽然遭受了挫折,但依然保持了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理想的执着,这也是我们读《中秋》时所感受到的一种深刻的人生感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