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送赵泽民赴酃县

标题包含
送赵泽民赴酃县
高人为令尹,政事岂寻常。 炎月不避暑,清风心自凉。 水流衡岳色,酒带芷兰香。 远想濯缨暇,思予有咏章。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薛师石,字景石,号瓜庐,南宋诗人。他出生于江苏苏州,是著名文人陆游的学生。 薛师石在文学创作上有着很高的造诣,他的诗作风格独特,语言质朴,内容广泛,包括山水田园、历史人物、民间风俗等题材。他的作品在...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有个才华横溢的人担任行政长官,管理的事务可不一般。 炎炎夏日似乎也对他无可奈何,只吹来的清风就已让人感到清凉。 他的英明决策如同流水般滑过,留下了衡岳一样的色泽。他用美酒招待来访者,如芷兰一样散发着芬芳。 想象着他闲暇时想要洗刷帽带的心情,我想用诗词来表达我的敬意。
去完善
释义
1. 高人:这里指贤明的高官。 2. 为令尹:为,做;令尹,古代楚国的一种长官职务。 3. 政事:政务管理之事。 4. 岂:表示反问的语气助词。 5. 寻常:一般;普通。 6. 炎月:炎热的月份,这里可能指的是夏季。 7. 避暑:躲避炎热的天气。 8. 清风:清凉的风。 9. 心自凉:心中自然感到凉爽。 10. 水流:这里可能指的是河流。 11. 衡岳:即衡山,五岳之一,位于湖南省。 12. 色:景色,风光。 13. 酒带:可能是指带有酒的香味。 14. 芷兰:一种草本植物,香气浓郁,常用于比喻君子之风。 15. 思予:我想。 16. 濯缨暇:洗涤帽缨的闲暇时光,寓意清闲之时。 17. 咏章:吟咏诗章。
去完善
赏析
《送赵泽民赴酃县》是一首写离别的诗,诗人薛师石以此表达对朋友赵泽民即将离开的深深眷恋和美好祝愿。这首诗情景交融,表达出诗人的深厚友情和高尚情操。首联表明赵泽民担任县令,治理政务非同寻常,显示出他对朋友的尊重和信任;颔联通过描述炎夏时的清凉景象,展现赵泽民清廉的品质和高尚的情操;颈联运用象征手法,以水流和美酒暗喻赵泽民的清廉政绩和高尚品质;尾联则通过想象两人闲暇时共咏诗歌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期许。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给人以清新爽朗的感觉。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送赵泽民赴酃县》是南宋诗人薛师石所作。诗歌表达了诗人为友人送行的情感,通过描绘洞庭湖的美景及对友人的赞誉,体现了诗人离别时的感慨和祝愿。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这首诗诞生于南宋时期(公元1127年-1279年),这一时期的南宋政权偏安江南一隅,国力逐渐衰弱,受到北方金国的侵扰。然而,在这个特殊时期,江南地区经济、文化得到了较快发展,特别是诗歌创作方面涌现出了许多优秀诗人。 其次,我们来关注一下诗人薛师石的相关人生际遇。薛师石生于书香世家,其父薛弼曾任御史台主簿,受到皇帝器重。但在那个动荡时代,他并未走上仕途,而是选择在浙江永嘉一带过起了隐居生活。薛师石的诗歌作品多以描写田园风光和抒发隐逸情怀为主题,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个人风格。 最后,我们还需要了解一下该时间段内与作者有关的时代相关背景知识。在南宋时期,一方面由于北方战乱频繁,不少文人士大夫纷纷南下避乱,江南地区的文人墨客数量激增;另一方面,随着江南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文化艺术事业也日益兴盛,诗歌作为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成为当时文人们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重要载体。在这种背景下,薛师石的诗歌创作受到了时代风气的影响,表现出了较高的艺术成就。 综上所述,《送赵泽民赴酃县》作为一首南宋时期的送别诗,既反映了诗人薛师石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又展示了当时江南地区文人墨客之间的友谊与交流。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