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峰顶见黄河潼关
双松阴底故临边,要见东维万里天。山下有人停步武,望中疑我是神仙。地通荒楚延秋色,河借斜阳透野烟。敢问郁华离垢后,有谁张口下层巅。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站在两颗松树阴影下的边缘,可以看见东方辽阔的天空。山脚下有人停下脚步,遥望着我,仿佛我是个神仙。这里连接着荒芜的楚地,秋天的景色蔓延;河流借着夕阳的余晖穿透田野的薄雾。试问在离开尘世的烦恼之后,又有谁敢于开口探寻那更深远的世界?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双松:指的是两棵松树。
2. 阴底:树荫之下。
3. 故临边:这里指作者站在高处眺望边境地区。
4. 要见:想要看到。
5. 东维:这里指东边的高山。
6. 步武:行走,踏步。
7. 望中:从远处看。
8. 疑是:认为是,觉得是。
9. 神仙:道教中指长生不老并且有神奇法术的人。这里可以理解为作者在对方眼中就像神仙一样能看得很远。
10. 地通:地域相通。
11. 荒楚:指边远荒凉的地方。
12. 秋色:秋天的景色。
13. 河借:借助河水。
14. 斜阳:傍晚的太阳。
15. 野烟:原野上的炊烟。
16. 敢问:请问。
17. 郁华:道家称仙人居住的地方。
18. 离垢:离开尘世。
19. 有谁:指有哪个人。
20. 张口:指说话。
21. 下层巅:指离开高山。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明朝诗人王履在登上华山东峰顶俯瞰黄河、潼关时所作。整首诗笔触宏阔,以观景者视角展现了一幅壮丽的河山景象,同时抒发诗人内心的豪情与感慨。
首联“双松阴底故临边,要见东维万里天”,点明了诗人的观察地点和华山的险峻地位。“双松阴底”暗示了诗人身处山林深处,“故临边”则表达了诗人居高临下的视角。而“要见东维万里天”则巧妙地描绘出登高望远所见的壮丽景色。
颔联“山下有人停步武,望中疑我是神仙”,写出了远观山下的行人仿佛驻足仰望,认为站在高处的人如同神仙一般。这不仅展示了诗人的孤高之感,同时也表明了他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
颈联“地通荒楚延秋色,河借斜阳透野烟”,描述了地理形势的辽阔以及与远方景色的相连。诗人巧妙地将地域特点和自然风景结合在一起,构建了一幅秋天的图画,使诗歌的意境更加丰富。
尾联“敢问郁华离垢后,有谁张口下层巅”,则是对自己在更高境界中追求真理的精神寄托。这里借用了佛教典故,暗示着诗人渴望达到超越世俗纷扰的境界。
总体而言,这首《东峰顶见黄河潼关》充分体现了王履的诗人胸怀以及对大自然的深刻感悟。通过五言律诗的形式,诗人成功捕捉到了登临高处所看到的壮丽景色,同时将个人情感与哲理思考融合在一起,使得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东峰顶见黄河潼关》是明朝诗人王履在明洪武年间创作的著名诗篇。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东峰顶上远眺黄河潼关的壮丽景色,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在创作这首诗时,王履正处于人生的转折点。他原本是一位文人,但因为战乱和家庭的变故,不得不离开家乡,四处漂泊。在这段时期,他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社会的动荡,这使他更加珍视和平与宁静的生活。因此,当他登上东峰顶,看到黄河潼关的美景时,不禁想起了自己的故乡,产生了浓厚的思乡之情。
明朝初年,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战争刚刚结束,国家正在努力恢复经济和文化。在这一时期,许多文人士大夫都受到了战乱的影响,他们纷纷开始反思战争与和平的问题。王履作为其中的一员,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他对故乡的热爱和对国家的责任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