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沃梅泉见寄并见和鄙韵 其二
散仙自在步如飞,络脑黄金不受羁。
篱菊清香须把酒,京尘红涨不缁衣。
倚楼看剑浮名逼,闭户寻诗过客稀。
水击枪榆俱有得,不妨着我子陵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自由潇洒的神仙般生活,飘逸如风,不受束缚。篱笆边的菊花香沁人心脾,使人忍不住要品尝美酒;繁华的京城却不会沾染我洁白的衣服。站在高楼上看着自己的宝剑,虚名昭著让人焦躁;闭门寻找灵感时,来拜访的人也越来越少。江海湖泊皆有所获,当然也可以在我的子陵矶安居。
去完善
释义
"散仙自在步如飞,络脑黄金不受羁。"
这两句描绘出诗人自由快乐的形象,其中“散仙”是诗人对自己隐居生活的比喻,表示他过着神仙般悠闲的生活。"络脑黄金不受羁"中的"络脑"指的是脑袋,"黄金"表示珍贵的事物,"羁"意思是束缚或拘束。整句可以理解为:珍贵的东西不会被头脑所束缚。
"篱菊清香须把酒,京尘红涨不缁衣。"
这两句描述了诗人眼中的自然景色和京城生活。"篱菊清香须把酒"中,"篱菊"即篱笆旁的菊花,"清香"指菊花的香气,"须"字表达出诗人对酒的期待。而"京尘红涨不缁衣"则写出了诗人在京城感受到的繁华与纷扰。"京尘"象征着尘世的喧嚣,"红涨"形容京城的热闹景象,"缁衣"指的是黑色的僧袍,这里用缁衣来象征远离世俗烦恼的心境。
"倚楼看剑浮名逼,闭户寻诗过客稀。"
这两句通过对比展现了诗人对待名誉和友情的态度。"倚楼看剑浮名逼"暗示诗人虽然身处江湖,但仍关注朝廷的事务,这里的"倚楼"意味着在高楼之上俯瞰世界,"看剑"意味着时刻准备战斗或投身功名,"浮名逼"则表示虚名使他感到压力。而在"闭户寻诗过客稀"一句中,诗人表达出对诗歌的热爱以及对友情的珍视,闭门觅诗表现出诗人的孤高自赏,"过客稀"意味着朋友之间往来稀疏,也暗含作者厌倦世俗纷扰的情怀。
"水击枪榆俱有得,不妨着我子陵矶。"
这句写诗人对人生态度的看法,以古人作为楷模。"水击枪榆俱有得"中,"水击"指与水相击,"枪榆"指在水中枪击榆树,这两句连起来表示付出努力就能有所收获。最后一句"不妨着我子陵矶"则是借用古人伯夷的例子,伯夷不食周粟,归隐于首阳山,所以这里是说,尽管受到世俗干扰,诗人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和选择,就如同伯夷选择栖居首阳山一样。
去完善
赏析
诗人以“散仙”自喻,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潇洒姿态,同时也表达了自身对自由的追求。诗歌中,他以“步如飞”形容自己的步伐,显示出其乐观积极的心态。此外,他还通过“不受羁”暗示出自己不愿受到世俗束缚的意愿。
诗人将视线转向自然景色,“篱菊清香”象征秋天的到来,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丰收的喜悦。而“京尘红涨”则表现出繁华都市中的喧嚣与浮躁,其中“缁衣”指代俗世,表达诗人对这些红尘俗世的逃避。
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提到“看剑”以及“寻诗”,表明他在世事纷扰之余,仍不忘追求自己的理想。同时,他也强调了“过客稀”这一现象,传达出自己愿意坚守内心的信念,不被他人影响。
在结尾部分,诗人以“水击枪榆”比喻自己在生活、事业上的成就,并表示这些收获并不妨碍他成为一名像严子陵那样的隐士。整体来看,这首诗展现出诗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以及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次韵沃梅泉见寄并见和鄙韵 其二》出自南宋诗人方一夔之手。其创作时间大致在南宋中期(1141年-1279年),正值金国南侵,国家局势紧张之际。
在这个特殊时期,方一夔的个人经历也颇受时局影响。他出生于书香门第,年轻时即以才华横溢而闻名,但在科举道路上屡次受挫。南宋朝廷偏安江南,虽然暂时稳定了局面,但政治局势依然动荡不安。面对国家危机和个人困厄,方一夔始终保持着忧国忧民的情怀,关注民生疾苦,用笔触描绘出时代的沧桑变迁。
这一时期,南宋社会逐渐失去北土山河的支撑,政治腐败严重,百姓生活困苦。而在文化方面,士人阶层仍旧追求着儒家的理想,向往着儒家的崇高道德观念,使得儒家文化得以保存和发展。然而,这样的文化发展状况却掩盖不住社会矛盾的严重性,以及民族危亡的紧迫感。方一夔正是处在这个矛盾重重的时代背景下,用他的诗歌抒发心中的忧虑和感伤。
在他的这首《次韵沃梅泉见寄并见和鄙韵 其二》中,他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对友人沃梅泉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借景抒发了对时代命运的深沉感慨。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江南水乡的美景,然而在这些美景之中,却隐藏着深深的哀愁。这哀愁既是对个人命运的感叹,更是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