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归杂兴三首 其一
白首青灯滞一乡,不将迟暮照韶光。
经风魏紫埋倾国,破晓离黄殒折杨。
老去功名随梦断,别来云水隔天长。
此生聚散何时了,定计归锄五亩荒。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白发苍苍在乡村的老屋里点亮一盏青灯,时光未老却被灯光映照得如迟暮之年。曾经那魏紫牡丹般的美丽已经凋零,黎明时分连黄钟大吕般的气势也已陨落。过去的功名随着梦境一起消逝,自此与江湖相隔如天涯般遥远。这一生中的相聚离别究竟什么时候能有个尽头呢?或许只有等到退休,回到那五亩良田,开始耕耘的生活。
去完善
释义
1. 白首:指老年;青灯:指光线暗淡的灯;滞一乡:长久留在家乡。
2. 迟暮:指傍晚,这里可以理解为晚年;韶光:美好时光。
3. 经风:经历过风雨;魏紫:牡丹花的一种;埋倾国:指牡丹花的凋谢。
4. 破晓:指天刚亮的时候;离黄:即“别离”之意;殒折杨:指杨柳树的凋零。
5. 老去:指渐渐衰老;功名:指功业和名声;随梦断:指随着梦境消失。
6. 别来:指离别之后;云水:指漂泊不定的生活;隔天长:形容相隔时间久远。
7. 此生:这一生;聚散:指相聚和分离;何时了:什么时候才能结束。
8. 定计:确定计划;归锄:指回乡务农;五亩荒:指荒芜的田地。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白首青灯开篇,表达了年老的自己困于一乡的无奈。紧接着,他用“不将迟暮照韶光”传达出自己对青春的留恋和对时光流逝的感伤。接下来的两句则描绘了自然景象:风雨中的魏紫(一种花)掩埋了繁华世界,破晓时的离黄(另一种花)消逝在折断的杨枝下,此处的比喻揭示了生命的脆弱与无常。再往下,诗人通过“老去功名随梦断”和“别来云水隔天长”传递了自己对于人生得失的感慨——老去的岁月里,曾经的功名渐渐消散如梦境;离别之后,天地之间仿佛被云雾隔断,无法触及。最后,诗人发出了感叹:“此生聚散何时了,定计归锄五亩荒。”他感慨于人生的聚散离合永无止尽,于是下定决心放弃世俗的追求,回归田园生活。全诗深刻表现了诗人对岁月、功名、世事的看法以及想要摆脱世俗羁绊,寻求内心宁静的愿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春归杂兴三首 其一》是南宋诗人方一夔所创作的一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晚期,大约在公元1260年左右。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南宋已经逐渐衰落,北方的金国已经被蒙古族所灭,蒙古族建立的大蒙古国已经占据了中原地区,即将南下进攻南宋。这一时期,南宋朝廷内忧外患,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
作为南宋的官员,方一夔在官场生涯中也历经坎坷。他曾经担任地方官职,负责治理地方事务,了解民间疾苦。然而,他在官场上并不得意,多次受到排挤和打击。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民生疾苦的同情,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在这首诗中,方一夔以春天的景象为背景,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他的忧国忧民之情。他以“春风吹破南墙绿,燕子双飞北户深”的景象,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民生活的困苦。他以“老去愁无尽,凭栏吊古心”的诗句,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