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夜月
此夜弯弓不上弦,名为残月又如鲜。五更回望东楼上,想是嫦娥遗片莲。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一晚的月亮还没有完全升起,它被称为残月,就像新鲜的水果。在五更的时候回头看东楼,我想那一定是嫦娥留下的碎片莲花。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弯弓:比喻新月,此处指农历二十二日晚上初现的蛾眉月。
2. 上弦:月亮在农历每月初八或初九日,出现上弦月现象,即月亮上半部分被照亮。
3. 名为:称为。
4. 五更:古代将一夜分为五更,此处指深夜时分。
5. 东楼:指向东方的建筑楼台。
6. 嫦娥:传说中住在月球的仙女,常用来指代月亮。
7. 遗片莲:相传嫦娥曾向东王母请求不死药,误为丈夫后羿所窃,无奈之下只好偷食,结果飞升至月宫,成为永恒的居民。"遗片莲"在此处暗含嫦娥因失误而留下的美丽瞬间,代表着诗人对月色的赞美之情。
去完善
赏析
《二十三夜月》这首诗歌以月色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美好夜晚的欣赏与感慨。“此夜弯弓不上弦,名为残月又如鲜”描绘了诗人看到的夜色中那一轮即将圆满的月亮,他用手中的弓箭来比喻这轮明月,表现出其形状的完美无缺和光亮鲜明。接着,诗人在五更时分回头望向东方的高楼,想象那是嫦娥遗落的一片莲花,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对月亮、嫦娥等传统意象的创新运用,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悟和对生活的热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二十三夜月》是宋代诗人苏福创作的一首咏月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050年左右,即北宋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文学正处在一个繁荣的时期,文人墨客们热衷于描绘自然景象和表达个人情感。
在创作这首诗时,苏福正处于他人生的低谷期。他在官场并不得意,遭受了多次的挫折和打击。这使得他对现实世界产生了深深的失望,转而寄情于山水诗酒之间,以求心灵的慰藉。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以月亮为主题,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生动形象的描绘,展现了月色之美,同时也寓含着诗人的无奈、孤独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个时代的大背景是北宋王朝的繁荣与稳定。尽管政治斗争激烈,但文化却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诗歌、书法、绘画等各种艺术形式都在这个时期达到了高峰。诗人之间的交流与学习也极为频繁,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学流派。在这样的环境下,苏福得以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情,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