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辞
庭皋梧影动,树杪秋风起。人见秋风悲,我见秋风喜。彤云扫尽烟尘生,万里乾坤净如洗。冥鸿一举横四海,霜隼孤飞渺千里。从渠伯劳燕,零落下蓬苇。芄兰傲霜秀苍玉,丛桂摇空喷金蕊。从渠蒲柳姿,萧疏叹零萎。人言西风吹人老,漆发酡颜变枯稿。又言西风生客愁,砭骨寒心裂肝脑。吁嗟西风兮本无情,惨栗者自悚,衰谢者自惊。丈夫不与草木腐,安与草木同枯荣。我愿西风常识面,年年岁岁长相见。吹将鬓发似磻溪,快我鹰扬邈云汉。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庭院前的梧桐树影子晃动,树梢间秋风袭来。人们看见秋风感到悲伤,而我见到秋风却心生喜悦。一片鲜红如彤云的晚霞映红了天空,横扫过天际,驱散烟尘,让万里无云的蓝天洁净如洗。大雁展翅飞翔,跨越四海;秋天的大鹰独自在空中翱翔,无拘无束地飞越千里。尽管它们可能会遭遇风雨离别,就像杂草在水中漂荡一样无可奈何。芄兰在寒冷的霜露中挺直苍翠,丛生的桂花在空中摇曳着金色的花蕊。这些都是自然界的常态,并不是所有的树木都会衰落枯萎,那些耐得住风霜的植物,仍旧能生长繁茂。有人说秋天的西风会催人老去,让头发变得花白、面容变得枯槁。也有人说西风会让人产生思乡的哀愁,让人如针刺骨般寒冷。其实,西风本身并无情感,真正感到恐惧的,是那些内心脆弱的人。真正的男子汉,是不会轻易被秋风打倒的,他们会像苍松一样顽强生长。我希望每年都能看到西风的身影,感受到它带给我的力量,吹拂着我的头发和胡须,如同让我如姜太公一般英气勃勃,翱翔于蓝天白云之间。
去完善
释义
1.庭皋:庭前台阶。
2.梧影:指梧桐树的影子。
3.树杪:树的顶端。
4.彤云:红霞或彩云。
5.烟尘:战争的硝烟。
6.冥鸿:远飞的鸿雁,比喻隐逸的高士。
7.扫尽:全部清除。
8.竦:指耸立,直立。
9.漆发酡颜:黑发红颜,意指年轻貌美。
10.砭骨:刺骨,形容寒冷。
11.苍玉:绿色的玉石,比喻芄兰的茂盛。
12.丛桂:丛生的桂花树。
13.摇空:指在空中摇曳。
14.喷金蕊:金色的花蕊。
15.蒲柳:水边的柳树,常用来比喻容易凋零的事物。
16.衰谢:凋落,枯萎。
17.漆发酡颜变枯稿:黑发红颜变得干枯无光。
18.西风吹人老:西风吹拂会使人显得年老。
19.绀鬒:青丝秀发。
20.岩岩:山石高峻的样子。
21.山鬼:山中精灵。
22.连蜷:卷曲,这里指枫树枝弯曲。
23.蟠:盘旋。
24.亭午:正午。
25.瘦竹:细长的竹子。
26.琅玕:琅邪山的石头,这里指奇石。
27.磻溪:古代姜子牙垂钓的地方,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市东南的磻溪镇。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秋风的诗歌。诗人苏福以独特的视角看待秋风,不仅不悲,反而感到喜悦。他看到秋风扫去彤云,使天地间变得清明洁净;看到鸿鸟翱翔、霜隼展翅,展现出大自然的壮丽景象。诗中,苏福借芄兰、丛桂等植物的傲霜斗寒,表达自己虽历经风霜却不屈的精神。同时,他也驳斥了人们对西风的误解和偏见,坚信自己不会像草木那样因衰老而凋零。最后,诗人表达了希望秋风常伴、鼓舞自己不断前行的愿望。整首诗体现了诗人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坚定的信念,使其成为了一首激昂澎湃的赞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秋风辞》是北宋诗人苏福的一首著名词作。创作于公元960年至979年间的北宋初期。
这一时期,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使得南北分裂的国家得以统一。然而,国家刚刚建立,战争创伤尚未完全愈合,民生问题和社会矛盾仍然十分尖锐。
作为当时的一名文人,苏福亲身体验了社会的动荡和百姓的困苦生活。他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在这首《秋风辞》中,他以秋风为背景,表达了人们在生活中所遇到的挫折和困难,以及对未来的期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