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夜月
破镜三分去二分,看来惟有一分存。嫦娥妆饰何堪比,想是梳妆半叶痕。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破镜:指破损的镜子,这里用来比喻被云遮挡的月亮。
2. 三分:将圆月比作一个圆,然后将其分为若干份,这里的“三分”就是指其中的一份。
3. 二分:表示除去“一分”以外的其他部分。
4. 嫦娥: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住在月球上,以美貌著称。
5. 妆饰:指化妆打扮。
6. 何堪:无法比拟,无法相比的意思。
7. 想是:猜想,猜测的意思。
8. 叶痕:叶子痕迹,这里是形象地描绘月亮的轮廓,表示月光被云朵遮挡,只剩下“半叶痕”。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月亮为主题,运用了嫦娥这一神话人物进行描绘。首句“破镜三分去二分”,描述了圆月被乌云遮住一部分的景象。诗人运用“破镜”和“三分”等词汇来比喻明月,形象生动。接下来两句则通过对比嫦娥的妆容与残留的半月,创造出一种浓厚的诗意氛围。诗人暗示:即使有乌云遮挡,月亮依然美丽,就像嫦娥即使在梳妆时也掩盖不住其独特的魅力一样。整首诗从物理现象升华至人生哲理,给人以深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二十五夜月》是唐朝诗人苏福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公元762年至763年之间。这段时间正是安史之乱的中后期,整个国家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
苏福,生卒年不详,大约在唐朝中期活动,他的人生际遇与当时的政治形势紧密相连。安史之乱爆发后,苏福离家从军,投入抗击叛军的战斗。在战争的艰苦环境中,他始终坚守信念,忧国忧民。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唐朝天宝年间,社会繁荣、人民生活安定。然而,这种表面的繁华掩盖不住内部的矛盾。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得国家的统治陷入危机,百姓的生活也受到严重影响。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苏福的诗作充满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二十五夜月》描绘了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夜景,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家乡的思念。在这首诗中,苏福以月亮作为象征,表达了他对团圆的渴望和对亲人的眷恋。同时,他也表达了对战乱平息、国家安宁的期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