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夜月
半轮未满缺些儿,后夜阴晴未得知。已有清辉连四境,何妨对此酌金卮。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半个月亮尚未完全升起,夜晚的天气还不确定是晴是阴。但明亮的月光已照亮了四周,何不趁着这美好的时光举杯共饮呢?
去完善
释义
1. 十三夜月:这首诗是作者苏福在中秋之夜创作的咏月诗。
2. 半轮:指月亮此时还不是满月状态,呈现为半个圆。
3. 未满缺些儿:指月亮没有完全变满,还差一点点。
4. 后夜:指的是第二天晚上。
5. 阴晴未得知:诗人无法预知第二天夜晚的月亮是晴朗还是阴雨。
6. 已有清辉连四境:这里的“清辉”指明亮的月光,而“四境”则是指四方各地。这句是说,明亮的月光已经照耀到全国各地。
7. 何妨对此酌金卮:这句话的意思是,既然有如此美好的月色,不妨借此机会饮酒作乐。其中“何妨”表示为什么不可以,“酌金卮”则是举杯畅饮的意思。
去完善
赏析
《十三夜月》是唐代诗人苏福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描绘了月圆之夜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月色和饮酒的欣赏之情。
首句“半轮未满缺些儿”,描述了月亮在十三夜还未完全圆满的状态。“未满缺些儿”体现了诗人观察细致,用词精炼的特点。同时,这一句也暗示了诗人在期待夜晚的到来,以便欣赏到更美的月色。
第二句“后夜阴晴未得知”,表现了诗人对于后一夜月亮是否能呈现出更好的景色的期许与未知感。这里的“阴晴”既可以理解为天气的变化,也可以理解为诗人内心情感的波动。这种双重含义使得诗句更加丰富,耐人寻味。
第三句“已有清辉连四境”,描述了月光照耀下的大地景象。“清辉”一词形象地展现了月光皎洁明亮的特质,同时也传达出诗人对美好景色的赞美之情。而“连四境”则意味着月色洒满大地,覆盖四方的地域,进一步突出了月光的壮丽景观。
末句“何妨对此酌金卮”,表现了诗人面对如此美景时的心境。诗人提议在此美好的时刻举杯共饮,享受当下。这里的“何妨”显示出诗人的豁达态度,他愿意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与友人共享这愉悦的时光。整首诗通过对月色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苏福的《十三夜月》作于唐朝晚期。此时的诗人正身处一个充满动荡和变革的时代,他的人生经历也颇受其影响。在他的一生中,他曾仕宦于江南各地,见证了唐末农民起义的爆发及平息,亲身感受到了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动荡之后,他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态度也随之发生了转变,开始关注个体的生命体验和精神追求。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诗人在赏月时抒发情感,写下了这首《十三夜月》:“一片白云跨海东,月光长在落花中。万山铺成银世界,何处游仙没钓篷。”他以超脱尘世的眼光观察自然界的浩渺变化,展现出对美好景色的眷恋和对世事无常的感慨。这首诗既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又流露出他对人生百态的思考。总的来说,这首诗反映了他所处时代的背景和他个人的生活经历,体现出唐末文人寻求精神寄托的心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