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夜月
破镜缘何少半亏,阳精倒迫若相催。弓弦过满知何似,正是弯弓欲射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破碎的镜子为何会缺少一半?阳光照耀下仿佛在催促着什么。拉紧的弓弦就像满溢的水库,正到了蓄势待发的那一刻。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破镜:指月亮,比喻月圆之时,此处是暗含寓意,暗示诗人此时并非真正的满月,而是被破坏的圆月。
2. 缘何:为何,为什么。
3. 阳精:太阳的光辉,这里是指白天阳光强烈,与夜晚的月光相互影响。
4. 倒迫:逼迫,压迫。
5. 若相催:如同催促一般,形容阳光使月亮显得更加暗淡。
6. 弓弦过满:描述弓箭拉得过满的状态,形容过于追求完美,或过于执着于某件事。
7. 知何似:知道是什么状况。
8. 弯弓欲射时:将弓拉满准备发射的时刻。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二十一夜月》,描绘的是中秋时节的满月景象。诗人通过观察月亮的变化,表达了“过满则亏”的道理,并对人生哲理进行了思考。
首先,诗人用“破镜缘何少半亏”这句来形容中秋节的满月。这里,诗人将圆月比喻为破镜,暗示了月圆之时也有缺憾。这与诗人认为人生不必追求完美、应顺其自然的态度相互呼应。
其次,诗人在“阳精倒迫若相催”一句中,借助于太阳即将落山的现象,表达了他对于时光流逝、日月交替的感慨。这一句也意味着人的生命如同阳光一样短暂,警示人们要珍惜时光。
紧接着,诗人以“弓弦过满知何似”这一形象比喻来阐述过满则亏的道理。在弓箭手的世界里,如果弓弦拉得过满,箭矢的力量反而会减弱。这同生活中的许多道理类似:过于追求完美或权势,可能会适得其反,甚至带来严重的后果。
最后,诗人以“正是弯弓欲射时”收篇。虽然诗人认为弓弦不宜过满,但他同时也指出,人生需要在适当的时候勇敢追求。这也是对诗歌主题——“过满则亏”的进一步阐述。整首诗充满了哲理意味,令人深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二十一夜月》是唐朝诗人苏福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唐朝时期(618年-907年)。在唐朝这个文化繁荣、诗歌创作盛行的时代,许多文人墨客通过写诗来抒发情感,表达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对自然的赞美。
苏福生活在唐朝中期,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他曾参加科举考试,但多次落榜。尽管如此,他对文学的热爱并没有减弱,依然坚持创作。他在《二十一夜月》中表达了对自己才华的自信和对未来的期许。
在这个时期,唐朝的社会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人们热爱生活,崇尚自然,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观念。这种社会氛围对苏福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他更加关注自然之美和人文关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