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四夜月
禁鼓才闻第一敲,忽看新月挂松梢。谁家宝镜新藏匣,盖小参差掩不交。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禁止击鼓的声音刚刚传来第一声,突然看到新月挂在松树的枝头。哪一家的宝镜刚刚被收藏到匣子里,它的盖子略有参差,还没有完全盖上。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禁鼓:古代报时的鼓声,夜晚击鼓报时,每更次击鼓一次。这里指击鼓报时的声音。
2. 第一敲:指报时开始的第一次击鼓。
3. 新月:农历每月初出的月亮。
4. 松梢:松树的主枝。
5. 宝镜:珍贵的镜子,这里比喻新月。
6. 匣:存放物品的盒子或柜子。
7. 盖:此处意为“大概”。
8. 小参差:小的不齐整。
9. 掩不交:遮掩不完整。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农历正月初四夜晚的月色之美。诗人以细腻的诗笔,通过对细节的捕捉和生动形象的描绘,展现了这一特殊时刻的景象。首句“禁鼓才闻第一敲”,点明了时间的概念,即刚刚敲响的第一声禁鼓,暗示着夜幕降临,人们开始进入宁静的夜晚。接着,诗人的目光转向天空,看到了“新月挂松梢”的画面,这是新月初升时的景象,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
接下来的两句“谁家宝镜新藏匣,盖小参差掩不交”,诗人用生动的比喻来形容月亮。他将月亮比作一面刚刚藏在匣子里的宝镜,形象地描绘出月亮在天空中的位置和新月的形状。同时,通过“盖小参差掩不交”的描述,我们可以感受到月亮在夜空中若隐若现的美。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美的享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初四夜月》是唐朝诗人苏福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歌描绘了初四夜晚的月色之美,以及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唐玄宗时期(712-756年)。在这个时期,唐朝正处于繁荣昌盛的阶段,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然而,这个时期也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即将爆发,社会矛盾逐渐显现。
苏福生于长安(今陕西西安),他在京城任职期间,因为才华横溢而受到朝廷的重视。然而,他的仕途并不顺利,多次被贬谪。在他的生活中,时常感受到世态炎凉和人生无常。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唐朝时期,诗歌是人们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苏福的这首《初四夜月》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描绘了美丽的月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种情感在那个时代具有普遍性,因此这首诗在当时受到了广泛的喜爱和传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