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夜月诗
气朔盈虚又一初,嫦娥应事半分无。
都于无处分明有,恰似先天太极图。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节气更迭,月亮圆缺又从头开始,但嫦娥始终没有出现。
一切似乎都在无形之中,却又像是天地的构造。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气朔盈虚:指季节变换,每月初一为朔日,望日为盈日,晦日为虚日。此处借指月亮的圆缺变化。
2. 初:此处指农历每月的初一。
3. 嫦娥:神话中的仙女,传说她偷吃了长生不老药,飞到了月球上。
4. 应事:答应的事。
5. 半分无:意指不分你我,即嫦娥与作者共享这美丽的月色。
6. 都于:表示肯定之意。
7. 无处分明有:意指月亮的光芒照亮了所有地方,无分彼此。
8. 恰似先天太极图:将月光比喻为道家哲学中的太极图,形象地表现了月光的光明和包容。
去完善
赏析
《初一夜月诗》是明代诗人苏福的一首描绘夜月的诗歌。在这首诗中,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和巧妙的比喻,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充满哲理的夜月景象。
首句“气朔盈虚又一初”,“气朔”是指古代根据气象变化来确定月份的一种方法,这里代指时间。这句诗的意思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开始。这是一个富有哲理的开篇,让我们思考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循环。
第二句“嫦娥应事半分无”,“嫦娥”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月亮女神,这里借指夜月。这句诗的意思是,尽管夜月看似完整,但实际上它已经失去了半个。这是一种富有哲理的思考,让我们意识到完美的事物实际上并不存在,一切都是相对的。
第三句“都于无处分明有”,这句诗的意思是,虽然夜月看起来并不完美,但在它失去的部分却分明存在着一种美好的景象。这是一种富有哲理的表达,让我们明白,不完美的事物往往蕴含着更美的景致。
最后一句“恰似先天太极图”,“先天太极图”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概念,表示阴阳调和、万物生息的道理。这句诗的意思是,夜月的景象就像先天太极图一样,既有阴又有阳,既有大有小,既有圆又有缺。这是一种富有哲理的总结,让我们领悟到生活的真谛。
总的来说,《初一夜月诗》通过描绘夜月的景象,引导我们思考生活中的哲理。这首诗语言优美,寓意深远,堪称一首佳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初一夜月诗》是唐朝诗人苏福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元宵之夜的月光和欢庆气氛,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创作时间为唐朝贞观年间(公元626年-649年),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对和平繁荣的时期,社会政治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
在苏福创作此诗时,他正生活在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市)。作为一个文人,他曾在朝廷任职,后因故离职,回到家乡洛阳。这一人生际遇使他更加关注民间的生活和社会的风俗习惯。元宵节作为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自古以来就有赏月、观灯的习俗,而苏福正是借助于这一特殊的节日氛围,抒发自己的情感。
与此同时,唐朝时期的中国社会文化生活丰富多彩,诗歌创作尤为繁荣。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在这个时期吟咏诗篇,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因此,《初一夜月诗》也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反映了唐朝文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