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夜月
四鼓敲推更已残,腰镰谁把上东山。似弓还大梳还小,小碟谁将叠大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凌晨四点钟的时候,天边已经泛起鱼肚白,人们开始准备收拾好工具准备上山砍柴。妇女们就像一把半开的弓,腰间挎着柴刀,走上东山坡。她们用力挥舞着手中的镰刀,将杂乱的杂草和树枝砍下,然后把它们捆成一小捆一小捆,就好像在整理自己的头发一样认真仔细。而那些小小的一捆捆的柴火,经过整理和堆叠,最终变成了像大盘子一样的巨大柴堆。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四鼓:指凌晨一至三点。鼓是古代计时器,分为一鼓至五鼓。
2. 敲推更已残:指打更的声音已经接近尾声。更,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分为五更。残,这里是结束的意思。
3. 腰镰:镰刀,一种农具,这里比喻月亮的形状。
4. 上东山:指月亮升起的方向,古人认为月亮是从东方的山上升起的。
5. 似弓还大梳还小:指月亮像弓一样升起,然后又逐渐变小到像梳子一样。这里的大梳和小指的是形容月亮形状的词语。
6. 小碟谁将叠大盘:比喻月亮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从初升到高挂在天空,再到落下。小碟和大盘都是用来盛食物的器皿,这里用来形象地描绘月亮的位置变化。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苏福的一首描绘月亮变化的五言诗。首句“四鼓敲推更已残”写的是时间的推移,意味着夜已深,此时正是人们期待看到最美满的明月之时。接着诗人用“腰镰谁把上东山”一句比喻出月亮从东方升起的场景,这里的“腰镰”指的是半月。随后,“似弓还大梳还小”生动地描绘了月亮在上升过程中形状的变化,从新月如弓逐渐变为如梳子般的满月。而尾联中的“小碟谁将叠大盘”则通过以小碟喻圆月,进一步形象地展示了月亮不断变大的过程。整首诗以流畅的笔触和富有想象力的比喻展现了月亮升空这一自然现象的魅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二十六夜月》是唐代诗人苏福的一首五言绝句诗。这首诗创作于唐朝贞观年间(公元626-649年),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繁荣。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诗人苏福以一首《二十六夜月》表达了他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悟。苏福作为一位唐代诗人,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并不高,但这并没有影响他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他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自然景色的赞美。
在《二十六夜月》这首诗中,苏福描述了农历二十六夜的月色之美,表达了对月光的喜爱之情。同时,他也借月亮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牵挂。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浓厚的思乡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