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十夜月
上旬初过未团圆,已有清辉耀九天。伴我举杯相对饮,三更鼓响未成眠。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苏福:宋朝文人。
2. 上旬:农历每月初一到初十。
3. 团圆:此处指月亮的圆缺。
4. 清辉:清澈的光辉,此处指月光。
5. 九天:极高的天空。
6. 相对饮:互相饮酒庆祝。
7. 三更鼓:古时候报时的更鼓,三更大致为晚上11点到凌晨1点。
去完善
赏析
《初十夜月》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正月十五元宵节之前的夜晚赏月、饮酒的场景。诗人通过对月亮的观察和感受,表达了对自己心境的剖析以及对时光的感悟。
首句“上旬初过未团圆”,点明了诗作的时间背景,即在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之前的初十。此时月亮尚未完全圆满,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残缺之美。这句诗也暗示了诗人心中可能存在的缺憾和对团圆的期盼。
次句“已有清辉耀九天”,描述了虽然月亮尚未圆满,但其光辉已经照耀九天,照亮了夜空。这象征着诗人尽管生活中存在一些不足,但依然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质。
第三句“伴我举杯相对饮”,表现了诗人在这个特殊的夜晚,与月亮为伴,举杯共饮的情景。这句话既展示了诗人豪放不羁的性格,又传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
末句“三更鼓响未成眠”,揭示了诗人虽然在深夜三更时分,听到鼓声仍然无法入睡。这可能是因为他心中的忧虑和牵挂,也可能是因为他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这句诗为全诗增添了一抹深沉的情感色彩。
总的来说,《初十夜月》这首诗意境深远,情感丰富。通过描写月亮的形态变化,诗人表达了对人生和生活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自己豁达的胸襟和豪放的个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初十夜月》是宋代诗人苏福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初秋时节的夜月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创作时间:公元10世纪初,宋朝建立初期。
人生际遇:苏福生活于北宋时期,曾任地方官吏。他经历了北宋初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对民间生活有较深的了解。在他的诗歌中,常常流露出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和对故土的眷恋之情。
时代背景:北宋初年,社会经济逐渐恢复,文化事业也有所发展。此时,文人墨客们开始关注民间生活和自然风景,形成了以白居易、苏轼等为代表的“新乐府”诗派。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多以描绘自然景物、表达个人情感为主,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艺术价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