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夜月
一鼓初敲韵未终,好看破镜上苍空。但知光彩依然在,任待骚人说不同。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战鼓初次敲响余音未尽,美丽的破镜映照着蓝天。人们只知道它的美丽依然存在,等待着诗人们以不同的角度去赞美它。
去完善
释义
《十七夜月》是宋代诗人苏福创作的一首描绘中秋月的诗。以下是注释:
1. 十七夜月:指农历十七日的月亮。
2. 一鼓初敲:指夜晚时分,寺庙或塔楼敲击的钟声。
3. 韵未终:指钟声的余韵还未消散。
4. 破镜:比喻圆月。
5. 苍空:苍茫的天空。
6. 但知:只知。
7. 光彩依然:指月光仍然明亮如故。
8. 任待:任凭等待。
9. 骚人:文人墨客。
10. 说不同:描述月亮的诗歌有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去完善
赏析
赏析:
诗人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夜景图,以月亮为主线,通过对月色、光影的描绘,展现了夜晚宁静而深邃的氛围。首先,诗人用“一鼓初敲”来形容时间的推移,巧妙地将读者的思绪带入到夜晚的氛围中。接下来,诗人用“破镜上苍空”来描绘月亮升起的过程,通过比喻,使月亮的形象更加生动形象。诗人还通过“但知光彩依然在,任待骚人说不同”这两句来表达自己对月亮的独特感受和看法,表现出了诗人的豁达胸怀和对美好景色的赞美之情。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十七夜月》是唐代诗人苏福创作的一首咏月诗,创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这首诗描绘了中秋时节的月色之美,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在那个时期,苏福生活在唐朝晚期,这个时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百姓生活困苦。苏福作为一个文人,对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洞察力。他在诗歌中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人民生活的同情。
在创作《十七夜月》时,苏福正身处异乡,远离故乡。此时的他,面对中秋明月,不禁想起了故乡的家人和朋友,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思乡之情。这种情感在他的诗篇中得到充分的表现,使得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感染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