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十六夜月

标题包含
十六夜月
十五圆非今夜圆,只因圆处减婵娟。有钱时节常常是,恐与姮娥不有缘。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十五的月亮并非今晚最圆,只是因为其他地方的月亮更圆而显得有所欠缺。富有时分总是很多这样的时刻,但恐怕与嫦娥并无缘分共度。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苏福: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字君贤,润州金坛人。为诗藻艳,年二十余即因咏‘三十年来天上,醉仙逃难又蒙尘’之句被语涉谤讪而遭弃市。 2. 十六夜月:指农历十六日的月亮。在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也有描述:“江春入旧年,人影在桂花船。”此处描绘了唐代诗人对月的独特感受。 3. 十五圆非今夜圆:这句诗意味着虽然十五的月亮是最圆的,但今晚的月亮同样也很圆满。表达出作者对于月亮的热爱和不拘泥于特定日期的欣赏态度。 4. 只因圆处减婵娟:这里用婵娟来比喻美好的事物,表明当月亮圆满时,反而给人一种缺憾的感觉。 5. 有钱时节常常是:这句话意味着只有在富足的时候,人们才会常常观赏月色,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6. 恐与姮娥不有缘:姮娥,又称嫦娥,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居住在月球上。此句表达了作者对月亮的独特感悟,认为自己和月亮之间有一种微妙的缘分。
去完善
赏析
《十六夜月》这首诗通过比较“十五圆”和“十六夜月”的差别,表达了诗人对于财富和美好事物之间关系的看法。在诗中,“十五圆非今夜圆,只因圆处减婵娟”两句,描述了月亮在十五时虽然圆满,但十六夜的月亮却更加明亮美丽。这里的“减婵娟”指的是月亮在十六夜比十五夜更亮一些。这种对比强调了诗人认为的十六夜月的独特魅力,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在追求美好事物时的敏锐观察力和独到见解。 接下来的“有钱时节常常是,恐与姮娥不有缘”两句,则是诗人对富人与嫦娥之间关系的探讨。他认为,虽然富人可以经常欣赏到美好的月圆之夜,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能真正拥有像嫦娥那样的美丽与纯洁。这两句诗传达出诗人对于金钱与美好事物的深刻反思,即即使拥有财富,也无法确保获得真正的美好。整体来看,这首《十六夜月》展现出了诗人对于生活的独特感悟和对于自然景色的浓厚兴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十六夜月》是宋代诗人苏福创作的一首描绘中秋月圆之景的七言绝句。这首诗创作于北宋时期(960-1127年),正值文人墨客热衷于赏月、赋诗的风雅时代。 在这一时期,北宋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繁荣发展,苏轼作为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积极参与政事并关心民生。然而他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曾经历过多次贬谪,晚年才在朝廷上崭露头角。他的诗歌作品往往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亲情的眷念,以及对国家的忠诚和忧虑。 同时期,北宋时期科考制度完善,文人学士备受尊重,诗词歌赋成为社会主流文化。国家政治形势相对安定,经济发展繁荣,人们生活较为富裕,因此赏月、品诗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方式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下,苏福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中就包括这首《十六夜月》。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