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夜月
三足金乌已敛形,且看兔魄一痕生。嫦娥不是梳妆手,终夜娥眉画不成。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三只脚的金鸟已经收起了它的形状,请看看那兔子般的月亮。嫦娥并不是擅长梳妆的人,整晚都无法把她的蛾眉画得完美。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三足金乌:神话中太阳的化身,形象为三足乌鸦,相传在日出时,从扶桑树上升起。此处指代太阳。
2. 敛形:隐藏或收起形体。这里指太阳落下,夜晚降临。
3. 兔魄:指月亮。古人认为月亮由兔子掌管,因此称之为“兔魄”。
4. 一痕生:形容初升的月亮犹如一条细线出现在天际。
5. 嫦娥:原是后羿的妻子,后因偷吃了长生不老的灵药飞上月球成为仙女,后被尊奉为月宫之神。
6. 梳妆手:负责梳妆的人,这里指嫦娥。
7. 终夜:整夜。
8. 娥眉:形容女子修长而美好的眉毛。这里借指月亮的形状。
去完善
赏析
《初二夜月》是明代诗人苏福的一首描绘月亮的诗作。诗中以日月为引,表达了嫦娥无法完成梳妆的无奈之情。作者巧妙运用神话传说,将初八夜月的景状表现得生动而富有情趣。“三足金乌已敛形”中的“金乌”指的是太阳,寓意白天已经过去;“兔魄一痕生”中的“兔魄”则指月亮,说明夜晚来临,月牙儿慢慢升起。接着以“嫦娥不是梳妆手”的拟人手法,表达嫦娥未能顺利梳妆的原因是因为月牙太小、太暗淡,无法勾勒出她的美丽容颜。结尾用“终夜娥眉画不成”强调了初一月色的微淡,仿佛在夜晚都无法画出娥眉之形,以此表现月色的暗淡和环境的静谧。此诗构思独特,语言优美,极富想象力,令人陶醉于那美丽的夜空之中。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初二夜月》是宋代诗人苏福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宋仁宗时期(960-1063年)。在这个时期,宋朝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迅速。文人墨客云集,诗歌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在苏福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他正在担任地方官职,负责处理政务和民事纠纷。他关注民生,关心百姓的生活,经常在公务之余,游览山水,欣赏自然美景。在他的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
在这一时期,宋朝实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许多文人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苏福就是其中之一,他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被任命为地方官员。他的诗作主题丰富,形式多样,既有描绘自然风光的,也有反映社会现实的,还有表达个人情感的诗篇。这首《初二夜月》就是他以月亮为主题的诗篇之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