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九夜月
堪叹人生奈若何,良宵遇酒且高歌。不知娥女归何处,留住中天一只梭。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感叹人生的无奈啊,在美好的夜晚遇到美酒就放声歌唱吧。不知道那美丽的女子如今身在何处,只能把思念留在那遥远的天空中,如同那一抹明亮的流星。
去完善
释义
1. 初九:农历每月的第九天。
2. 堪叹:叹息。
3. 人生:指人的生存和生活。
4. 奈若何:无可奈何;无法奈何。
5. 良宵:美好的夜晚。
6. 遇酒:遇到美酒。
7. 且:暂时,姑且。
8. 高歌:放声歌唱。
9. 不知:不清楚。
10. 娥女:神话中的美女。此指嫦娥。
11. 归何处:回到哪里。
12. 中天:天空中央。
13. 只:单独。
14. 一只梭:指月亮。
去完善
赏析
诗人以“初九夜月”为题,生动地描绘了夜空中那一轮明亮的圆月。在诗的开篇,诗人感叹人生的无奈与短暂,表达出对生活的感慨。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提到自己在美好的夜晚遇到了美酒,于是放声高歌,抒发内心的情感。这里,诗人通过饮酒高歌的意象,展示了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也表达了对自己才华的自信。
诗人接着问:“不知娥女归何处?”这里的“娥女”即嫦娥,是月亮的象征。诗人以嫦娥作为隐喻,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永恒的追求。而“留住中天一只梭”中的“一只梭”是指天空中划过的流星。这里,诗人用流星的比喻,传达了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整首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富有哲理的思考,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无常、美好事物的短暂以及诗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初九夜月》是唐朝诗人苏福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初秋时节,月色迷人的景象。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创作时间为公元8世纪,即唐朝时期。这一时期,中国文学正处于繁荣时期,诗歌成为了人们表达情感、抒发思想的重要载体。苏福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在当时广受欢迎。
在这一时期,苏福的人生经历颇为曲折。他曾担任过官职,但因不满官场腐败而辞官回乡。回到故乡后,他过上了隐逸的生活,以写诗为乐。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在唐朝时期,国家政治较为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人民生活相对富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更为强烈。苏福的这首诗正是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普遍情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