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夜月
三八良宵正此天,三更残月上楼前。嫦娥早起梳妆罢,斜插银梳向鬓边。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美好的夜晚就在这一天,深夜时分月亮即将升起。
嫦娥早早起床梳理完妆容,把银色发饰斜插在鬓角。
去完善
释义
1. 三八:指农历每月的初八日,是赏月的好时光。
2. 良宵:指美好的夜晚。
3. 正此天:正好在今天。
4. 三更:古代把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三更相当于午夜11点至1点之间。
5. 残月:此处指快要落下的月亮。
6. 嫦娥: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仙女,居住在月球上。
7. 银梳:用银子制作的梳子。
8. 鬓边:耳边,这里指梳理头发时梳子放置的位置。
去完善
赏析
《二十四夜月》是唐代诗人苏福的一首描绘元宵节夜景的七言绝句。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生动地描绘了元宵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首句“三八良宵正此天”中的“三八”指代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一天是农历新年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象征着团圆、和谐与美满。而“良宵”则表达了诗人对这一特殊时刻的喜爱之情。在这里,诗人用“正此天”强调了元宵节的重要性和独特性。
第二句“三更残月上楼前”中的“三更”是指深夜时分,此时月亮已经升起,呈现出一种朦胧的美。而“残月”则暗示了月亮即将圆满,预示着美好时光的到来。在“上楼前”一词中,诗人巧妙地运用了空间感,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诗人的视角,共同欣赏这美丽的夜景。
第三句“嫦娥早起梳妆罢”是对神话传说中嫦娥的想象,诗人将嫦娥比作一位早起梳妆的女子,表达出她对美丽容颜的追求。在这里,诗人以嫦娥为象征,传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最后一句“斜插银梳向鬓边”中的“银梳”是一种精美的发饰,诗人通过描绘嫦娥将银梳插在鬓边的场景,展现了古代女性的优雅气质和高尚品味。同时,这一句还体现了诗人对细节的关注和对生活情趣的把握。
总的来说,《二十四夜月》这首诗歌通过对元宵节夜晚景色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诗人还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形象,赋予了诗歌浓厚的艺术感染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二十四夜月》是唐朝诗人苏福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月亮在24个夜晚的不同形态和特点,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观察力和独特见解。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了解:
首先,从诗歌的创作时间来看,这首诗是在唐朝时期创作的。唐朝(618-907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文化、艺术、科技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个时期的诗人如杜甫、李白、王之涣等都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其次,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苏福的人生际遇。关于苏福的生平事迹,史书并未留下详尽的记载,我们只能从他的诗作中窥见一斑。从《二十四夜月》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然而,在这首诗的背后,也可能隐藏着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
最后,我们来看看与作者有关的时代背景。唐朝是一个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时代,人们生活相对富足。在这个时期,诗歌成为了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载体。许多文人士大夫都喜欢通过写诗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这也为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