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夜月
良夜推移二七当,银蟾尚减一分光。光辉未必输三五,任待邀朋酒满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美好的夜晚渐渐过去,到了二更七刻,明亮的月光稍微暗淡了一些。尽管光辉有所减弱,但它仍然可以与十五或十六的夜晚相媲美。让我们等待邀请朋友,举杯庆祝这美好的时光。
去完善
释义
1. 十四夜:农历每月十四日的夜晚。
2. 推移:指时间流逝。
3. 二七:指农历每月的十四日,这是根据古代农历的计算方法得出的结果。
4. 当:正逢。
5. 银蟾:古人对月亮的美称,这里指的是十五的圆月。
6. 减一分光:指十四的月亮还差一点才达到十五月圆时那样的亮度。
7. 三五:也是指农历每月的十五日,是月亮最圆的时候。
8. 任待:任由。
9. 邀朋:邀请朋友。
10. 酒满觞:装满酒的杯子。觞,古代的一种酒杯。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苏福所作的《十四夜月》。诗中描述了中秋佳节前后的月色之美。首句“良夜推移二七当”是说在中秋佳节即将来临之时,美好的夜晚悄然推移,给人们带来了期待和惊喜。紧接着,诗人用“银蟾尚减一分光”描绘出月亮逐渐变圆的景象,展现出了中秋之夜月圆如盘的特点。而后两句“光辉未必输三五,任待邀朋酒满觞”则表达了诗人的乐观态度:虽然十四夜的月光可能稍逊于十五,但这并不影响人们的欢乐气氛。在赏月之余,诗人期待着与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共饮美酒,共度美好时光。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十四夜月》是南宋诗人苏福的一首描绘中秋夜月的诗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年)的中秋节,当时诗人正处于中年时期。
在那个时代,南宋政权已经建立了一个多世纪,但由于种种原因,国力仍然相对衰弱。在这个时期,朝廷内部矛盾重重,政治斗争激烈,导致社会动荡不安。而苏福作为一个文人,虽然也渴望为国效力,但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他的理想抱负难以实现。
在中秋节这一天,苏福通过观察月亮的变化,表达了对家人团聚的期盼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他也通过描绘月亮的美景,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未来的期许。这首诗充分展示了苏福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以及他在那个特殊时期的忧虑和思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