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山
归去嵩山道,烟花覆青草。草绿山无尘,山青杨柳春。
日暮松声合,空歌思杀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返回去的那条通往嵩山的道路,烟雾和火焰覆盖着绿色的草地。绿油油的草地使山峰显得一尘不染,山峰的青绿色与春天的杨柳相映成趣。当太阳即将落山时,松树的声音汇合成一片,那空灵的歌声让人思念不已。
去完善
释义
归山:指诗人刘希夷在诗中表达了回归嵩山隐居的意愿。嵩山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南部,是五岳之一。
归去:意指回归、回到故乡。
嵩山道:通往嵩山的道路。
烟花:这里指的是春天的景物,包括花朵和烟柳等美景。
覆:覆盖。
青草:春天里的嫩草。
草绿:形容草地翠绿繁茂。
山无尘:指山中没有污染,空气清新。
山青:形容山色青翠美丽。
杨柳春:形容春天时杨柳婀娜多姿的景象。
日暮: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
松声:风吹松树发出的声音。
合:聚集。
空歌:空泛的歌谣,这里可能表示听松声时的感慨。
思杀人:心情忧伤得想要杀人,形容诗人对隐居高洁生活的向往与现实无法实现的痛苦。
去完善
赏析
《归山》这首五言古诗描绘了一幅春日山间美景,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归隐山林的渴望和对自然的向往。诗句中“归去嵩山道,烟花覆青草”表达了诗人踏上归隐之路的心情,沿途所见如诗如画的美景让人心旷神怡。接下来的“草绿山无尘,山青杨柳春”则具体描述了山间的景色,青翠的草地、清新的空气以及嫩绿的杨柳,都展示出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接着,“日暮松声合,空歌思杀人”这两句诗歌以日暮时分松林传来的声音为背景,表达了自己在悠扬歌声中的沉思。这里的“空歌”意指自然界的天籁之音,传递出一种超脱尘世纷扰的心境。同时,“思杀人”一词也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即在面对如此美好的大自然时,仍难以割舍人间的羁绊与烦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归山》是唐代著名诗人刘希夷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初唐时期,约公元650年至710年之间。这一时期,正值大唐盛世的初期,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然而,在这个看似平静的时期,却隐藏着诸多矛盾和危机。
刘希夷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诗才得到了当时许多文人的赞誉。然而,他的一生并不顺利。在仕途上,他曾多次受挫,这使得他对现实世界产生了深刻的反思。他的诗歌作品,往往透露出对人生无常、命运多舛的感慨。
在《归山》一诗中,刘希夷表达了自己渴望归隐山林、远离世俗纷争的愿望。他认为,只有在山间自然的环境中,才能真正实现心灵的安宁和自由。这种思想,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人生境界的独到见解。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