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山衣道人
斯文今古托仪型,帝醉何堪君独醒。每说苍生唯痛哭,只余白发顿飘零。知己早驾思秋鲙,遗令空棺执孝经。欲叩铭旌无一字,残灯空自火星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篇诗歌的翻译如下:
古代的优雅文化如今已不再流行,皇帝沉迷于酒色之中无法自拔,而你却独自清醒。你总是关注着民众的疾苦,为他们痛哭流泪,而你的头发却因为忧虑而逐渐变白。你的朋友们早已离世,但你仍然惦记着他们。你留下的遗嘱要求人们为你读《孝经》。当你离去时,没有人为你的墓志铭写下只言片语,只有那盏残灯孤独地闪烁着微弱的光芒。
去完善
释义
1. 斯文:指诗文或文化。
2. 仪型:榜样。
3. 帝醉:这里指皇帝沉湎于酒色之中。
4. 苍生:老百姓。
5. 早驾:早早离去。
6. 思秋鲙:怀念秋天的鱼脍。
7. 遗令:遗嘱。
8. 孝经:《孝经》,中国古代重要经典之一,是孔子为曾参讲述孝道的一部书。
9. 铭旌:古人下葬时,柩车前挂的长幡,上写死者的姓名、官爵等。
10. 残灯:即将熄灭的灯。
去完善
赏析
《挽山衣道人》是清代诗人杨彝为悼念友人所作的一首诗。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对友人的深切怀念和对其人品的高度赞扬,表达了诗人对于友人的敬仰之情。
首联“斯文今古托仪型,帝醉何堪君独醒”,诗人以今古文人作为比喻,赞颂友人崇高的品格和精神。在这句诗中,“帝醉”代表了昏庸无能的统治者,而“君独醒”则表现了友人清醒的政治头脑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这一对比,更加突显了友人的高尚品质。
颔联“每说苍生唯痛哭,只余白发顿飘零”,描述了友人忧国忧民的品质。他时刻关心着百姓的生活,每当谈论起民生疾苦时,总是悲痛万分。然而,尽管友人有着高尚的品质,却难以改变现实的不公,这使他的头发迅速变白,内心充满了痛苦与无奈。
颈联“知己早驾思秋鲙,遗令空棺执孝经”,表达了诗人对已故友人的哀思。在这里,“知己早驾”意味着友人的离世,使得诗人失去了亲密的朋友。同时,诗人通过“遗令空棺执孝经”的描绘,表达了对友人生前忠诚于孝道的高尚品质的肯定。
尾联“欲叩铭旌无一字,残灯空自火星星”,是诗人对友人的哀悼之情的总结。虽然友人离去,但他的精神和品质仍然长存于人们心中,如同那盏即将熄灭的残灯,依然散发出微弱的光芒。这首诗通过对友人的人格和品德的赞美,以及对他离世的痛惜,表达了诗人深挚的悼念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明崇祯年间,时局动荡,战乱不断。在这艰难时期,江南地区的一位隐士——山衣道人(生卒年不详),以其道家风范、艺术才华,逐渐在江南文人士大夫间享有声誉。这位山衣道人颇具风骨,他在诗书画等领域皆有造诣,尤以山水画见长。而在江南地区文人群体中,杨彝同样是一位知名文人,他与山衣道人有深厚的交情,并极为赞赏其才学。
明崇祯年间,正值崇祯皇帝朱由检当政,他致力于改革政治、振兴国家,但因内外困扰,终究无力回天。期间,自然灾害频发,疫病四起,民生疾苦。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许多文人士大夫选择退居山林,寄情于诗歌绘画,以求慰藉心灵。山衣道人和杨彝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
《挽山衣道人》是杨彝为悼念挚友山衣道人而作。在这首诗中,他表达了对故人的哀悼之情,以及对友人在画中追求美好生活的赞美。这首诗通过描绘山衣道人的生活场景,寄托了作者对逝去朋友的无尽哀思。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友人坚守信仰的敬仰,以及对自身坎坷命运的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