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斗南禅师惠竹杖
扶桑禅子下蓬莱,携得仙人竹杖来。瘦节只疑同鹤骨,虚心犹恐是龙胎。衰年正赖扶持力,异日须知变化材。不怕石头溪路滑,月明随意步苍苔。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日本僧人从仙境归来,带来了仙人的竹子拐杖。竹节瘦长好似鹤骨,竹心空洞仿佛龙的胚胎。晚年正好需要这扶助力,有朝一日它会变化成奇异之材。不必害怕石头的溪水湿滑,月亮明亮时,随时可以踏着青苔漫步。
去完善
释义
1. 扶桑:是中国古代神话中木名,相传日出其下,故以“扶桑”指代东方或日出之处。此处指代禅师来自东方。
2. 蓬莱:古代传说中的海上三神山之一,此处借指海外仙山。
3. 携得仙人竹杖来:意思是禅师带来了可以令人长寿的竹子制成的拐杖。仙人,在这里寓意长寿的人。
4. 瘦节只疑同鹤骨:这句话是说竹子的枝节像仙鹤的骨头一样清瘦优雅。
5. 虚心犹恐是龙胎:这句诗中的“虚心”是指竹子的内部是中空的,象征着谦逊的品质;“龙胎”是龙的胚胎,这里用来比喻竹子的种子。整句话的意思是:这竹子的空心就像龙的胚胎一样,令人敬畏。
6. 衰年:这里是诗人自指老年。
7. 异日:以后的日子。
8. 石头溪路滑:描述的是诗人拄着竹杖在长满青苔的小路上行走,路边石头湿滑。
9. 月明随意步苍苔:月亮照耀下,诗人拄着竹杖沿着布满青苔的小径随意散步。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竹杖的诗歌。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表达了对于竹杖的喜爱之情。从诗歌的题目来看,这是杨彝写给斗南禅师的一首诗,以表达对禅师馈赠竹杖的感激之情。
首先,诗人以扶桑禅子和蓬莱仙境为比喻,表现了竹杖的神秘来源。接下来,诗人详细描述了竹杖的特点:瘦节、虚心,暗示了竹杖的品质和高雅。诗人还指出,自己年纪已大,需要竹杖的扶持;而未来,这竹杖还可能发生变化,展现出不同的价值。最后,诗人表示,有了这竹杖,他不再担心石头溪路的湿滑,可以在月明之夜随意漫步在苍苔之上。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竹杖的喜爱和对斗南禅师的感激之情,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谢斗南禅师惠竹杖》是元代诗人杨彝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诗歌的题目来看,“斗南禅师”指的是一位名叫斗南的僧人,他赠送给杨彝一根竹杖。这说明杨彝与斗南禅师有着深厚的友谊,同时也体现了禅宗文化的传承。在元末明初时期,佛教在中国社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僧人与文人之间的交往也十分密切。
其次,从诗歌的内容来看,杨彝在诗中表达了对斗南禅师的感激之情。他用竹子的高尚品质来比喻斗南禅师的人格魅力,表达了对其人品的敬仰。这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墨客对高尚品质的崇尚以及对禅宗文化的理解和追求。
再次,从杨彝的人生经历来看,他在元末明初时期担任过翰林院编修等官职,后来辞官归隐,专心从事文学创作。这一时期的元末明初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发,人们普遍渴望和平稳定的生活。杨彝的辞官归隐,既是对现实的不满,也是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这种人生际遇可能也是促使他创作这首诗歌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谢斗南禅师惠竹杖》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包含了杨彝与斗南禅师的友谊、禅宗文化的传承、元末明初的社会状况以及杨彝的人生经历等多方面内容。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这首诗歌的创作。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