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谢惠华阳巾

标题包含
谢惠华阳巾
仙人赠我华阳巾,鹤发轻笼雪色新。行近花间添老态,照来镜里觉精神。宁论锦里夸乌角,绝胜东坡岸白纶。安得画工图小像,水边林下乞闲身。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古文中赞美了戴着华阳巾的白发仙人的形象。在现代白话文中可以这样描述:“有位仙人送给我一条华阳巾,他的白发轻轻罩住如雪的新头巾。当他靠近花丛时,显得有些老态;但在镜子中,他显得精神矍铄。不必羡慕那些穿着黑色乌角帽的人在锦江炫耀,我在这白色的华阳巾上感受到了东坡岸边那种纯洁的精神。真希望能找到一位画家为我画出这幅画面,在水边的林荫下寻求一份悠闲的生活。”
去完善
释义
《谢惠华阳巾》注释如下: 1. 华阳巾:古代的帽子名称。 2. 鹤发:形容白发苍苍的样子。 3. 轻笼:轻轻地覆盖。 4. 雪色新:比喻头发如雪般洁白而新鲜。 5. 行近花间:在靠近花丛的地方行走。 6. 老态:老年人外貌特征的总称。 7. 照来镜里:在镜子中看到自己的样子。 8. 宁论:不必谈论。 9. 锦里:指四川成都地区。 10. 乌角:黑色头巾。 11. 绝胜:远胜过。 12. 东坡岸白纶:这里用苏东坡的典故,表达作者认为自己戴华阳巾的形象优于苏东坡戴白纶巾的形象。 13. 安得:如何得到。 14. 画工图小像:让画匠给自己画一幅肖像。 15. 水边林下:指理想的隐居生活环境。 16. 乞闲身:寻求宁静的生活。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谢惠华阳巾”,作者是明代的杨彝。诗的内容主要是对华阳巾的赞美和对悠闲生活的向往。华阳巾是一种头巾,相传为仙人所赠,诗人将头巾比作仙人的恩赐,表达了对自己年华已逝、头发斑白的感慨。 首联中,“仙人赠我华阳巾,鹤发轻笼雪色新。”描绘出诗人佩戴上华阳巾的形象。诗人将白发比喻为“鹤发”,以表现自己的年岁已高。戴上华阳巾后,白发仿佛被一层新的色彩覆盖,使得诗人看起来更具生气。 颔联和颈联分别描述了戴华阳巾在花间行走和照镜子的情景。“行近花间添老态,照来镜里觉精神。”体现了诗人意识到自己年华老去,但通过戴上华阳巾,又焕发了精神。这里,诗人表达了对年华老去的无奈,同时也透露出自己依然保持乐观的心态。颈联中的“宁论锦里夸乌角,绝胜东坡岸白纶。”则体现出诗人认为华阳巾相比其他的头巾更为高贵典雅,超越了苏东坡曾戴过的白纶巾。这里,诗人借赞誉华阳巾,实际上是在抒发自己的志趣与品位。 尾联“安得画工图小像,水边林下乞闲身。”表达出诗人渴望过上宁静而美好的生活。他希望能够有一位画工为他画出在水边和林下的闲适生活画面。这显示出诗人追求超脱尘俗、亲近自然的理想生活。 综上所述,本诗通过对华阳巾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对岁月流转的感慨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诗人的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充分展示了他对古典诗词的独特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谢惠华阳巾》是明代诗人杨彝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明朝末年,大约在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的这段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杨彝身处动荡的社会环境之中。明朝末期,政治腐败,宦官弄权,民不聊生。作为一名有抱负的知识分子,杨彝深感忧国忧民的责任,但同时也意识到自己的无能为力。在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下,他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诗歌创作上。 在华阳巾这个物品上,杨彝看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精神象征。华阳巾是一种文人雅士所佩戴的头巾,代表着文人的清高和傲骨。赠予他华阳巾的人可能是他的知己好友,也可能是他的仰慕者。通过这首诗歌,杨彝表达了对自己人生际遇的感慨和对友情的珍视。 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明朝末年的历史背景。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历史的转折点,政治腐败、战乱频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然而,尽管面临如此困境,杨彝仍然坚守自己的信念,以诗歌为武器,抒发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