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基秋月
月出中秋好,轩居适对之。水光长似接,壁影迭为岐。但以三宵约,殊难两地移。湖山分胜事,把酒问何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月亮在中秋节时分外美好,适宜于在宽敞的住所中欣赏。水面上波光粼粼仿佛与月亮相接,墙壁上的影子重叠犹如山路崎岖。只能约定在这三天相聚,却无法让身处两地的人移动。我们分赏美丽的湖光山色,举杯询问这是何等的幸福时光。
去完善
释义
《凤基秋月》:杨彝所作的《凤基秋月》是一首描绘中秋节夜晚美景的诗。
1. 中秋:农历八月十五日,即传统的中秋节。
2. 轩居:指诗人的居所。
3. 适:恰好,正好。
4. 对之:面对着它,这里指中秋明月。
5. 水光:月光在水面上反射形成的景象。
6. 长似接:好像与水面相连。
7. 壁影:墙壁上光影的反射。
8. 迭为岐:意思是墙壁上的光影不断变化,产生出各种形状。
9. 三宵:即三个夜晚,这里是说连续几个中秋节的夜晚。
10. 殊难:非常困难。
11. 两地:诗人所在的地点与他想要去的地方。
12. 湖山:湖泊和山峰,这里代指美丽的景色。
13. 分胜事:分享美好的事情。
14. 把酒:拿着酒杯。
15. 问何其:询问这是什么情景。
去完善
赏析
《凤基秋月》这首诗描绘了中秋节时作者在凤基赏月的情景。首联“月出中秋好,轩居适对之”,表达了诗人对中秋节月亮的喜爱和欣赏之情。轩居,即高大的住宅,这里是作者的居住地。适对之,是说恰好面对着这轮明月。
颔联“水光长似接,壁影迭为岐”,继续描绘了中秋节的美景。水光,指湖面反射的月光;壁影,指墙壁上映射的月光。这两句诗通过对比,生动地展现了中秋夜月色如水、波光粼粼的美丽画面。同时,诗人还通过比喻手法,将月光比作流水,形象地表达了月光的柔美与流动之感。
颈联“但以三宵约,殊难两地移”,抒发了诗人在中秋节与家人团聚的愿望。三宵,指中秋节的前后三天;殊难,表示非常难以实现。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相隔两地的无奈与思念之情。
尾联“湖山分胜事,把酒问何其”,以询问的形式表达了对美景的热爱。湖山,代指中秋节的美景;把酒,指饮酒赏月;何其,意为多么美好。这一联诗句表达了诗人对中秋节美景的喜爱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与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凤基秋月》是明朝诗人杨彝的一首诗。这首诗创作于明朝崇祯年间(1628-1644年),正值明末动荡时期。这个时期的明朝内忧外患,农民起义频发,边疆问题严重,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
在诗人生涯方面,杨彝是明朝一位著名的文人、官员,曾任广西巡抚。他在任期间,致力于治理地方,关注民生,但在朝廷内部权力斗争的漩涡中,屡遭排挤。在政治失意之际,他寄情山水,抒发胸臆,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
在时代背景上,明朝末期是一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期。一方面,科举制度逐渐僵化,八股文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导致许多有识之士无法脱颖而出;另一方面,宦官势力崛起,朝政日益腐败,内外矛盾加剧。在这个背景下,许多有志之士纷纷投笔从戎,投身改革,以期改变国家命运。而杨彝正是这些士人中的一员,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充满忧虑,但在现实面前又深感无力回天。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