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桂宗敬
每见临安客,浑无故旧书。客情都易老,乡谊未全疏。夜月鸾飞远,边云雁过初。陶然樽酒外,幽趣问何如。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每当看到临安的过客,没有一个是旧相识。在外漂泊的人,时间一长,都会变得有些陌生,故乡的情谊也不再那么紧密。夜晚的月光洒下,鸾鸟在远处飞翔,边境的云朵飘过,大雁刚刚经过。在这样的情境下,我独自饮酒,享受这宁静而美好的时光。
去完善
释义
1. 临安:南宋都城,位于今浙江杭州。这里是借指当时杨彝所在的首都南京。
2. 故旧:老朋友,这里是指杨彝与桂宗敬的交往。
3. 客情:在外的游子之情。
4. 乡谊:家乡的情谊。
5. 鸾飞:鸾鸟飞翔,这里借指远离故乡的人。
6. 边云:边关的云彩,这里借指边疆地区。
7. 雁过初:大雁刚刚飞过,这里借指秋天刚到。
8. 陶然:陶醉的样子。
9. 樽酒:酒杯,这里借指饮酒。
10. 幽趣:清幽的趣味。
去完善
赏析
《寄桂宗敬》是明代诗人杨彝的一首描绘思乡情感的诗词。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对故乡的思念,表达了他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怀念之情。
首联“每见临安客,浑无故旧书”,描述了诗人每次见到从故乡临安来的客人,都没有收到来自故乡故旧的信件。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故友音信杳无的惆怅。
颔联“客情都易老,乡谊未全疏”,则揭示了客居在外的人情感容易衰老,但故乡的情谊永远不会完全疏远。这里,诗人以“客情”与“乡谊”作对比,强调了对故乡和故友的思念之情。
颈联“夜月鸾飞远,边云雁过初”,通过比喻,将远方的故乡比作夜空中飞远的鸾鸟,将诗人自己比作在边疆飘荡的大雁。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身在他乡的孤独感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尾联“陶然樽酒外,幽趣问何如”,则在抒发诗人因思乡而陶醉于杯中之酒的同时,发出了对故乡悠游生活的好奇和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故乡景物、客居感受和内心思绪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思乡之情。同时,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意境深远,情感真挚。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明朝末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安。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杨彝创作了这首《寄桂宗敬》。杨彝生活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自幼饱读诗书,学识渊博。然而,他并未选择步入仕途,而是选择在民间教书育人,传授文化知识。
当时的社会风气萎靡不振,人们追求物质享受,忽视精神修养。面对这样的现实,杨彝深感忧虑。他认为,一个民族的精神文明建设至关重要,而诗歌则是弘扬民族文化、提升民族素质的重要载体。因此,他选择以诗歌为武器,抒发自己的感慨,唤醒民众的良知。
在这首《寄桂宗敬》中,杨彝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自己理想境界的追求。他希望友人能像桂树一样,保持高洁的品质,不为世俗所动。这首诗既抒发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又传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充分展示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
去完善